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条件很优秀,履历拿出来能亮瞎人眼,可申请EB1A还是被拒了?
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稀奇,有人天赋异禀、成绩斐然,却愣是拿不到绿卡;也有人条件不算顶尖,却能顺利过关。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问题不在你有多优秀,而在你有没有站在移民官的视角,把自己的优秀"讲明白"。
一个很现实的道理:你再牛逼,不会包装和表达,别人就觉得你也就那样;反过来,哪怕你差点意思,只要会讲故事,照样能让人觉得你很了不起。
移民官审案也是这个逻辑。他们不是你行业的专家,也没时间钻研你的专业术语,他们只看你给的材料能不能让他们信服。
所以,我花了好几天,翻了一百多份成功案例,又对比了30多份被拒后翻盘的案子,硬是总结出了三点经验。
这三点没搞明白,再优秀都可能被拒;搞明白了,哪怕条件稍弱,获批的希望也能蹭蹭往上涨。
对了,顺便提一句,如果你对EB1A的材料准备还有疑惑,可以关注一下我们3月28日周五下午3点的直播讲座。
这次是纯干货分享,主题就是"EB1A核心申请材料准备技巧+全流程深度解析"。
特邀嘉宾Eva老师可是个狠角色,她在移民行业混了十多年,特别擅长精准把握美国移民审理标准,帮上千组家庭定制过EB1A和NIW移民规划,尤其在客户定位、方案设计和疑难案件处理上经验老道。
到时候她会手把手教你怎么准备材料,避开那些坑,感兴趣的别错过啊!
第一点,材料里缺"物证",等于空口说白话。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拿了个专利,或者干了点啥原创性的贡献,就觉得自己很牛了?可光说"我的专利多厉害"没用。
你讲得越玄乎,移民官越看不懂——他们又不是你同行,能懂你那套术语?关键在于,你得拿出实打实的证据,证明这东西真有价值。
比如说,你的专利要是能证明在商业上赚了钱,或者在学术圈被广泛引用,那才叫靠谱。
物证不是让你堆一堆文件,而是要形成一个证据链,环环相扣,让人一看就明白:哦,这家伙的贡献确实有真材实料。
我看了那些被拒的案例,发现很多人就是在这儿栽了。
专利证书扔上去就完事,连个说明都没有,移民官哪知道这玩意儿是干嘛的?反过来,成功的案例里,人家会附上专利被公司买走的合同,或者同行专家的论文引用记录,甚至是媒体报道,直接把价值摆在台面上。
所以我根据这些经验,整理了一份EB1A申请攻略,里边还标注了移民官爱看的具体材料清单,想省心的可以直接照着准备。
第二点,缺了"人证",等于没人给你背书。
你可能会觉得,推荐信这种东西不就是锦上添花吗?错了,在欧美国家,推荐信是标配,上学、找工作都离不了,移民申请也一样。
虽然移民局没硬性规定必须交推荐信,但官网里明确说了,这东西是评判你杰出性的参考材料。
相比冷冰冰的证书和数据,推荐信更能让移民官快速get到你的厉害之处。尤其是如果写信的人在行业里有点名气,那效果就更好了,相当于有个大佬出来说:"这人确实牛,我担保。"
除了推荐信,还有别的也能算人证。
比如你拿了个奖,同期获奖的有没有知名人物?加入了个协会,里边有没有行业大咖?这些都能侧面证明你的圈子有多高端。
移民官的逻辑很简单:你要是真那么杰出,身边总得有点同样优秀的人吧?
要是你孤零零一个,啥背书都没有,他们难免会怀疑:这人到底行不行?我见过一个被拒的案例,申请人条件其实不差,但材料里全是自己吹自己,没人帮着说话,结果移民官直接pass。
反过来,那些翻盘的案子,往往是补了几封靠谱的推荐信,立马就扭转局面。
第三点,移民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个大坑。
你材料准备得再齐全,移民官还是有一票否决权,听起来很主观对吧?但我研究下来,这里面其实有规律可循。
核心就在于"时间"和"未来价值"。他们不光看你过去干了啥,还看你现在是不是还在行业里活跃,未来能不能给美国带来点实在的好处。
你得让材料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过去到现在的成绩得连贯,赴美计划得具体,不能光喊口号说"我要为美国做贡献",得告诉他们你具体要干啥,怎么干。
举个例子,我见过一个被拒的案子,申请人履历很漂亮,但最近几年没啥动静,材料里也没说清楚未来要干嘛,移民官一看就觉得这人可能"过气"了。
反过来,成功的案例里,人家会把时间线捋得清清楚楚,比如最近的项目、未来的合作计划,甚至具体到某个研究能帮美国解决啥问题。
移民官不是要你多牛,而是要你证明自己还能继续牛下去,而且在美国能落地生根。所以,材料得有逻辑、有说服力,别让移民官觉得你是"空降"来的。
优秀是你的底子,但能不能获批,拼的是你讲故事的能力。物证得扎实,人证得给力,时间线和未来价值还得站得住脚,这三点缺一不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