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录取牛娃亲述申请全过程!
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4-25Fall美本新生H同学,申请季成功斩获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矶、牛津大学、UCL等众多世界顶尖名校录取。
"曾被夏校连续拒信打击,
标化成绩也一度陷入瓶颈,
甚至主文书在最后一刻推翻重写......"
H同学坦言,
申请季的每一步都充满变数。
幸运的是,在三士渡团队的帮助下,H同学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并最终完成从迷失方向和自信的懵懂小白,到英美双料录取牛娃的华丽蜕变。
今天菌菌采访了H同学带来最新录取经历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H同学翠录档案
# 申请背景:
📑SAT1540
🏫英国高中,A-level体系
🗂️申请古典学和语言学方向
# 主要活动和奖项:
✍🏼古典诗歌写作
📚古典学杂志编辑
👦个人独立研究论文
📢原创语言学游戏
🏅Senior Maths Challenge金奖
🎹钢琴英皇八级
🏸羽毛球联赛冠军
01
如何对古典学产生兴趣的?
古典学素养在课内外得到哪些训练?
我从9年级开始在英国的一所男高读书,在16岁的时候考入了Westminster School,A-level选的是拉丁语、古希腊语、数学和高数。
我对古典学的兴趣萌生在GCSE的课堂上,当时对这两门古典语言语法上紧密的逻辑关系以及和欧洲现代语言,比如说法语和德语,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也促使我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自己的研究或翻译工作,然后和老师讨论。
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丰富了我对于古典诗歌、戏剧、艺术等等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对于古典学这个包罗万象的学科的热爱吧。
所以我的专业方向一直是很确定的,也一直在有意识地拓展我的学术知识。
在课外我也尝试积极地去参与任何与古典学有关的活动,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古典诗歌社团——
每周由一个非常博学的退休古典学老师,来带着我们学习和分析古典诗歌的韵律,偶尔也自己尝试写一些诗句。
同时我成为我们学校古典学杂志的编辑,并且参加了一个朗诵比赛,和同学获得了银奖。
02
在英国高中的就读体验如何?
在Westminster的两年学习,对我在学术知识上的积累和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Westminster的拉丁和古希腊语课程非常的广,远远超出了我们A-Level所需要掌握的语法和文学知识。
老师会跟我们研读、讨论、写论文等等,培养我们的写作功底和文学素养。
丰富的超纲课程,让我在写申请材料时有能力和自信对自己的学术兴趣侃侃而谈。
除了看重学术之外,在课余生活方面,因为学校地理位置在市中心,所以逛博物馆、看展、吃饭都挺方便的。
学校里也有很多中国学生,本地生和老师对国际生也比较友好,相处比较自然,整体体验感还是很不错的。
03
可以分享一下夏校的申请经历?
24年年初的寒假,我申请了Pioneer、斯坦福人文夏校和英国CCIR(Cambridg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的一对一研究这几个暑期项目。
前两个都需要写不少文书,所以寒假有一大部分都在和当时的文书导师马老师头脑风暴、讨论以及修改这些材料。
在这些暑假项目上我可能有些出师不利吧,最后被Pioneer和SSHI都waitlist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好在,有三士渡的老师们激励着我一直往前走,让我鼓起勇气去等待CCIR的结果。
后来,我成功加入了CCIR的1-on-1 Research Programme,和一位牛津的研究学者在暑假进行了为期14周的研究项目,钻研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隐喻手法。
最后,我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一篇6千字的论文,并且今年4月在美国的Kentucky Foreign Language Conference(肯塔基外语会议)上向很多大学的学者展示并讨论。
这篇论文以及美国高等学府对它的认可,也成为了我申请材料中学术成就上最大的肯定。
04
为何在申请临近截止的最后三周
将主文书推翻重写?
去年六月份,我的另一位文书导师钟老师根据往年的经验,整理了一篇包含了大多数文书主题的文档,比如学术兴趣、遇到的挑战、你能给学校带来什么、Why School等等,让我不要在乎字数和结构,只管往里面自由地填充各种经历和想法。
写完之后,钟老师又和我约了不少会议,其中就提到了我的回答中反复出现的themes——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在不同的地域中与它们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交流。
聊着聊着,大文书的主题就出来了,我写了一篇描述我从小到大接触不同的文化、语言中所产生的感悟。
当时觉得大文书可能就已经定型了,之后就转战每一个大学的小文书,也是从之前积累的素材中挑挑拣拣。可是,我对一篇个人经历Essay一直都不是很满意,也和文书老师一直在尝试调整。
后来在与两位规划导师-李老师和孙老师的交流中,老师们提出我的整体材料可能过于严肃,本身以学术、写作为中心的形象,很难让不了解专业的招生官对我的经历感兴趣,从而来决定录取我吧。
于是在临近申请截止不到三周的时间里,我们做了一件大胆的尝试,把大文书改写成普林斯顿的小文书,并且基于我登山、徒步以及别的户外活动的经历,重新写了一篇意识流大文书。
将内容变更加轻快,像散文一样,同时也插入了我对于自己的反思,一些链接古希腊哲学的思考。
05
对标化备考方面有什么建议?
在标化成绩方面,我在23年12月和24年3月考了两次SAT,分别是1530和1540。
SAT的数学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总可能会有那么一两道没有见过的题,所以也不能掉以轻心 。而英语方面就肯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记录难题以及去分析错题。
说实话,当时面对这个结果我并不是非常的满意,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发挥更好。
不过之后想来我却非常庆幸当时听从了三士渡老师的建议没有去考第三次,而是把时间花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上,比如我的语言学游戏,或者为Research Paper做一些铺垫的阅读。
现在想来两次成绩那么接近,或许证明那就是我实力的范围。每个人擅长的点都不一样,有些人对标化考题领悟更快、思维更敏捷,或许就更适合在这方面下功夫。
所以说,准备申请有非常多的路径可以走,最重要的还是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06
在哥大、Williams、牛津
几所学校之间最后决定去哪所?
其实我一开始是非常纠结的,所以我决定复活节假期去美国看一下。
我到Williams跟现在的本科生上了一节拉丁文学的课,让我感受到了这所学校对于学术深度的重视。
同时Williams也具有美国最强大的校友网络之一,使得学生们也可以尽情探索本科之后的去处。
但是对我来说,可能威廉姆斯的地理位置不太方便,到纽约市中心和波士顿市中心差不多都是3小时左右,所以首先就排除掉了。
然后我又参加了哥伦比亚的Day on Campus,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生在学习本身Major科目之外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比如寻找实习、做独立研究、参加交换活动等等。
但哥大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专业课,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通识课,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参加一些活动、实习等等,所以更适合那些可以分散精力去追求综合发展的学生。
而我个人会更注重在学术方面做一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这一点与牛津正好不谋而合。
我申请的牛津古典学本科是四年制的,四年的深入学习之后,我对古典学肯定会有一个更系统的认知。
同时学习古典学的过程中,对我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有所训练,这种思维方式也会贯穿我的整个人生。
另外我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在英国学习,所以对英国的环境也更熟悉一些,综合这些原因我最终选择去牛津。
07
三士渡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
首先在申请形象的塑造上,李老师和孙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多想法和可能的路径。
老师们鼓励我去尝试和探索各种可能性,例如让我把所有的文章、诗歌、游记等等都汇聚在一个个人网站上等等。
与此同时,帮助我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像真正落实在文字中,跟我认真讨论琢磨每一个细节、用词和结构的,是我的文书导师。
同作为文科生,钟老师与我的很多想法都可以产生共鸣,比如说古典语言和文学本身的秩序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等等,并且帮助我用更简洁有效的语言去组织我的想法,讲出这个故事。
除了强大的师资力量之外,我也非常庆幸通过三士渡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申请季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
08
对未来的申请者有什么话想说?
✅第一,一定要多花时间去想、去寻找、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方向,而不是希望别人成功的具体例子能够复刻在自己身上。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条都有可能成为打动招生官,让他/她决定录取你的原因。
✅第二,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担心应对变化。
申请路上肯定会有许许多多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挫折等等。
但我觉得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等到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计划之后再去行动,而是要相信自己能够料理好各种突发的情况。
✅第三,保持自信。
每个人的优秀都是不一样的,美国大学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要求学生提供那么多资料。
要多去交那些能够给予自己帮助、安慰和陪伴的朋友,远离那些喜欢攀比,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自卑的人。
✅再有一点就是要保持大胆,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销售,销售自己的才华、兴趣、成就等等。在不脱离事实的情况下用词要尽量的大胆、夸张,从而去打动一群招生官。
最后祝愿大家的申请季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