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来美国的日子,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方式的改变,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时间去适应。
语言挑战:从课堂"听天书"到逐步适应
虽然我在国内学过英语,但真正到了美国,面对日常交流和课堂讨论,才发现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第一学期选了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教授是印度裔,口音让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处于"听天书"状态。每天坐在教室里,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到底在讲什么?"
但这门课又不能不学,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学。从啃书本、做练习题,到研究课后测试、备战考试,每一步都像是在打攻坚战。
有时候真的学到怀疑人生,但回头看,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所以想对即将来美国的朋友们说一句:做好第一年听不懂课的心理准备!
但也别太焦虑,只要愿意花时间,肯下功夫,总会慢慢适应。
回头看,你会发现这段经历是成长路上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生活挑战:独立生活的第一课
初到美国,租房、办银行卡、出行等日常生活都需要自己摸索。
我建议移民或者留学的朋友们,提前关注本校的华人学生会或当地的华人社群,大家都很热心,可以提供很多经验和帮助。
例如,我当时就是在学校的华人论坛上租的房子、找的接机服务。由于美国公共交通不发达,生活采购也需要精心安排。
当时没有买车,每周都会请教会的朋友带我们去超市,我们约定固定时间集合,由有车的朋友帮忙载我们去采购。
这不仅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还让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后来,当我们买了车之后,也会主动帮新生接机、载他们去买菜,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
这些挑战让我变得更加独立和适应能力更强。
熟悉环境后,我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
在美国生活多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放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社会强调多元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我学会了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文化,保持边界感,不轻易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交流。
例如,美国人表达方式直接,刚开始我觉得不太适应,但后来明白这只是他们的文化特点,而不是无礼的表现。
研究生毕业后,我就考取了CPA。
在美国考取CPA执照是一个具有挑战但非常值得的过程。
考试分为四个科目:审计与鉴证(AUD)、商业环境与概念(BEC)、财务会计与报告(FAR)和税务(REG)。
如果有会计事务所的工作经验,会更容易理解考试内容,提高通过率。
在报考前,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分要求,不同州要求不同,具体可查询各州会计委员会(Board of Accountancy)网站:
l学分要求:通常需要150个学分(相当于会计本科+硕士的学分总和)。如果本科不是财务专业,可能需要额外修课。
l学位要求:一般要求会计、财务或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位。
如果本科是在国内完成的,需要通过NASBA或其他认证机构进行学历评估。我当时就把国内的学位证书及成绩单邮寄到认证机构进行评估,结合研究生的学分,最终满足了报考资格。
我的建议是在学校期间就研究本州的CPA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选课,确保符合资格,避免工作后再回去补学分的麻烦。
我有个同事就因为缺少一门必修课,工作后又要重新报名上课,非常影响时间规划。
持有CPA证书在美国财会、金融行业具有很大优势,比如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晋升经理级别时通常要求CPA证书,很多企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CPA持证者,是重要的加分项。
如果计划在财务行业长期发展,考取CPA无疑是非常值得的投资。
三、在美国工作: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美国职场文化鼓励表达和主动沟通。如果在会议上不主动发言,别人甚至不会知道你在思考什么。
因此,我会提前准备好发言点,哪怕只是一两句话,也要主动表达,即使是小玩笑或非正式话题,也尽量参与。
如果不知道说什么,可以提问,让话题更细化。
在日常交流中,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仅仅"被动回应",这有助于建立职场存在感,赢得同事的认可。
在会计事务所工作时,工作强度大,邮件不断。
后来,我学会了设定界限,比如规定晚上某个时间后不再处理非紧急邮件,周末尽量不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信很多家长,尤其是在我们这些美国生活的华人朋友,都会发现中美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中国的方式更严谨,更有纪律;但有时候,又会羡慕美国孩子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
这就引申到了一个美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在美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延续,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甚至参与家庭的一些决策。
举个例子:在很多美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单方面决定晚餐吃什么,而是会问孩子:"今天你想吃什么?" 出去旅游计划,也是问孩子目的地选择在哪里。
当然,家长还是会引导孩子做出健康的选择,但会让孩子有发言权。
从小有决定权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主见,也更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尽早学会照顾自己,而不仅仅依赖父母。
从很小开始,孩子们就会参与一些日常家务,比如整理床铺、洗碗、收拾玩具,甚至自己挣钱买想要的东西。
典型例子:
·在美国,一个2-3岁的孩子可能已经会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
·10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学习做简单的饭,比如煎蛋、烤吐司。
·青少年阶段,很多孩子会去打工,比如送报纸、看小孩、在快餐店兼职,自己赚零花钱。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责任感,而不是等到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如何独立生活。
在学校,老师会鼓励探索。老师更愿意让孩子们通过实践、讨论、实验来学习,而不是单方面讲授知识。
孩子们会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比如研究如何减少塑料污染、设计一个小型机器人等。老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思考,比如"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更加自信。
并且,美国的学校和家庭都非常强调社交能力,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自信心。
家长会问孩子的意见,比如"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你为什么不高兴?"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憋在心里。
很多课堂任务和课外活动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比如小组作业、体育比赛、戏剧表演等,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
在餐厅吃饭时,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点餐,而不是由家长代劳;在超市,孩子会被鼓励跟收银员打招呼、道谢。
这些细节,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建立社交技能,变得更加自信和善于沟通。
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他们不会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哭"或者"忍着点",而是会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教他们如何处理。
1.家长会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如果孩子生气了,家长会说:"你是不是觉得很沮丧?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2.教孩子用言语表达而不是发脾气:如果孩子因为没拿到玩具而哭闹,家长不会简单地责备,而是会说:"如果你想要这个玩具,你可以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哭闹。"
3.帮助孩子学会共情:比如,家长会问孩子:"如果你的朋友今天不开心,你觉得他需要什么?" 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能更自信地面对世界,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别人安排一切。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育儿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在不断摸索和学习的。
好啦,我的分享暂时就到这里。我们聊到了初到美国的适应挑战、职场经验、CPA考试心得,以及在美育儿理念。
无论是刚踏上美国土地的留学生,还是已经在职场打拼的朋友,亦或是正在育儿路上探索的家长,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能从这些经历里找到共鸣。
在美国生活,我觉得关键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勇敢表达自己,同时不忘平衡生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