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从日本回国过年,飞机落地后,满眼都是熟悉的热闹景象,鞭炮声、春联、大街小巷挤满了人,感觉特别亲切。
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自己有点"水土不服"了,不是吃不惯辣椒,也不是挤不上地铁,而是怎么都适应不了国内的人情关系。
日本住了几年,习惯了那边的简单直接,回来后才发现,国内这套人情往来的玩法,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累。
在日本的时候,我家孩子上小学,学校环境让我挺意外。老师跟家长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客气的距离,完全不像国内那样熟络得跟朋友似的。
日本老师是公务员身份,规矩特别严,不能收家长一点东西,哪怕一个苹果都不行。
听朋友说,要是有人举报老师收礼,查实了可能直接丢饭碗。所以家长压根不用操心老师会不会偏心谁,送礼托关系这套在那儿根本行不通。
刚开始我还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可时间长了,反而觉得这样挺轻松,孩子在学校靠自己,公平得很。
后来我也在日本找了份工作,职场氛围让我更摸不着头脑。那边有个叫"年功序列制"的东西,工资奖金全跟工龄挂钩,跟你会不会拍马屁、跟上司关系好不好没啥关联。
我有个同事,话不多,干活踏实,工龄一到,工资就涨,没人觉得不公平。国内呢,我记得以前上班时,总得琢磨着怎么跟领导处好关系,年终奖多点少点,升职快点慢点,很多时候看的不光是能力,还有人脉。
刚到日本那会儿,我还试着请同事吃饭,想拉近点关系,结果人家笑着摆手,说AA就行,吃完饭各回各家,谁也不欠谁。那一刻我才明白,这边的边界感真不是盖的。
朋友之间相处也差不多。去日本同学家串门,最多从超市买个小点心,几十块钱的东西,意思到了就行。没人指望你拎着大包小包上门,更不会有人觉得你送少了就没面子。
反过来,回国过年那几天,我跟着家人走亲戚,光礼品就买了一堆,烟酒茶叶不说,还得挑点看着上档次的,不然怕人家觉得咱小气。
回来路上,我妈还念叨着谁家送了啥,咱下次得回点啥,别落了人情债。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怀念日本的简单,办事靠规矩,关系靠自己,心里没那么多算计。
还有,在日本托关系这套压根行不通。记得有次我在日本办居留手续,材料没带齐,工作人员直接让我回去补齐再来排队,没人问我认识谁,也没人暗示我塞点啥,走后门压根没戏。
可在国内,我爸一听我要去办事,第一句话就是"你有熟人不?找人问问,省得跑冤枉路"。
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套逻辑在国内太自然了,但在日本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慢慢地,我开始琢磨这差别背后的原因。日本那边凡事讲公平、守规矩,办事靠制度,人与人之间有种看不见的界限,谁也不用欠谁。国内呢,人情味是真浓,可这浓到深处,就成了一种负担。
过年走亲戚,我发现不少人送礼不是因为真想送,而是怕不送显得不够意思。朋友聚会,吃完饭总有人抢着买单,表面上是大手大脚,其实心里都盘算着下回得还回去。
这种人情往来,像一张网,罩得人喘不过气。我在日本习惯了AA制,回来后有次跟朋友吃饭,下意识说"咱分了吧",结果大家都笑我"太见外",弄得我挺尴尬。
日子久了,我越发觉得,国内的人情关系是个技术活儿。得会看人脸色,得懂分寸,还得记住谁帮过你、你欠过谁。
有次我妈让我给老家一个远房亲戚打个电话,说是人家以前帮过咱家,现在有事求你搭把手。
我硬着头皮打了,聊了半天才搞清楚对方想干啥,挂了电话我长出一口气,感觉比上班还累。
回想在日本,亲戚朋友间走动少,就算碰面也就是聊聊天气,吃点小点心,点到为止,谁也不提要求,谁也不欠人情。那种轻松感,是我回国后最怀念的。
当然,国内这种人情味也有暖心的时候。邻居听说我回来了,特意端来一碗饺子,说是知道我刚下飞机肯定没吃饭。
这种热乎乎的感觉,日本那边很难体会。可暖归暖,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人情背后总带着点期待——今天我帮了你,明天你得想着我。
回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试着调整,可每次跟人打交道,总忍不住想,要是能像日本那样简单点就好了。
这大概是我最不适应的地方,也是我心里抹不掉的一点小纠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