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燃起来了!JHU/MIT/Caltech等13所名校联名状告NIH科研经费削减!留学生:搞快点



最近特朗普"整顿"美国政府的受害者是一波接一波,从海外人道援助到国内高校实验室,无不面临着断粮断供的危机。


但是美国大学也不是好惹的。


这不,就在昨天,康奈尔、JHU、布朗、芝加哥等13所大学,以及高校联盟如 U.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 the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 (APLU), 和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CE), 集体起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试图阻止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资金削减计划!


要知道,不少毕业后希望走PhD、拿下教职或者在研究室工作的留学生的奖学金和生活费,都得靠这笔资金。那么美国大学这场官司,有胜算吗?



资金"缩水"引爆争端

 


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事情缘起于美国政府近期的一项政策调整:


白宫试图将NIH对各研究机构,也包括顶尖美国大学的间接费用经费报销率,从原本平均27%~28%,骤降至15%。


那这个间接费用是个啥呢?


MIT解释Indirect cost


学校方面说,是科研项目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营资金,用来支付实验室房租、设备折旧、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必要支出。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哈佛大学每拿100万经费,学校要抽69万当间接经费,不然实验室分分钟断电断网!没有这笔"隐形补贴",再顶尖的实验室也难以运转。


不过,100万经费里面69万要来当成运转资金......听着是不是有点多?PhD学生不都在天天喊穷吗?



因此,在一切以"效率"为首的马斯克眼中,这是"不必要"溜走的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发推说:"你能相信拥有数百亿美元捐赠基金的大学,会挪用 60% 的研究奖金作为'管理费用'吗?简直诈骗!"


他预计,这波政策一出,政府可要省下40亿美元啊!


但显然,DOGE几位年轻人只是简单算了个帐,根本没考虑实验室运营、设备维护、复印机纸张、还有杂七杂八帮忙开表格交申请水电费的行政大妈大爷,都是要钱的啊!


虽然平时咱们也吐槽他们效率极低,但万一这一切都得让本就忙得起飞的教授来处理,谁敢想?



就算大家都吐槽"抽成"的60%多,但,15%!?


查了一下,差不多是1955到1963年的水平,看来是想倒退半个世纪。


当然,还有人情世故,这笔帐也是没算的。说说砍indirect cost,按理说工资和员工补贴应该不在内,但是拿到手的总资金是不是少了?直接不招人是不是更方便?


别说,今年申请PhD的还真是地狱难度;有人收到的拒信里面,直接指出因为资金缩水,咱不招了!



XHS上,大家纷纷表示:没见过各位生物医学领域的大佬这么恐慌过,平均5分钟发个帖子;前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弗莱尔都整出山了。


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帖子中表示,削减研究拨款中那部分关键的间接费用"必将造成混乱,并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他也发推直指马斯克和DOGE的言论:


"一个理性且负责任的政府,绝不会做出这种决策。"



各说各的,总之目前各大院校认为,这一降幅不仅违反了国会多年来对科研资金分配的既定规则,更是对美国科研独立性的一次赤裸裸的政治干预。



高校联手,谁喊得最响?

 


这次起诉的13所大学,个个都是科研界扛把子:MIT搞出了mRNA疫苗,JHU撑起全美新冠数据,加州理工的引力波探测刚拿诺奖……


完整上诉大学名单


结果政府一刀下去,校长们集体炸毛:"不是,看着点儿往哪砍,这不「自宫」吗?"


其中领头的JHU, 去年拿了NIH的10亿拨款,全美第一。但新政一出,校长直接发公开信指责:


"你知道我们多少癌症患者等着新药吗?你知道多少实验室要关门吗?你知道美国二战后的科研霸权是靠谁吗?!"


公开信里提到JHU教授杰克·伊瓦什那(Jack Iwashyna),一个热衷于卫生服务研究的牛人的重症医学专家。他靠着一项NIH资助项目,正研究如何让病人更快从住院大户肺炎中恢复过来。


Jack Iwashyna教授


如果这拨款削减方案成真,伊瓦什那连为他团队那套高端计算机系统埋单的钱都凑不出来!而且,连那帮确保数据精准、安保到位的程序员和工作人员的钱也会没了。


"要是电脑一断电,我们的工作就停摆。用纸笔和拼劲儿根本无法替代这些高科技设备,"他说,"我们正开发一些干预措施,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更快重返职场、降低保险费用,同时提升国家的整体生产力。若是这工作停滞,后果就是更多人长期病倒。"


更惨的是博士后们:经费冻结后,工资停发、房租透支、日常采购需求,都是问题。科学家人人自危,招生也受影响;"怕哪天突然失业。"





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指出,白宫此举明显针对那些拥有雄厚财力的名校,比如哈佛、耶鲁和JHU,它们原本就能在各项指标上拿下高分,但如今却要面临多年来依赖的间接补贴被"一刀切"后的惨淡前景。


反对者指出,即使这些名校也能靠几百万的自有资金也能撑着。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折射出美国当前政治环境下,对科研自主权和学术自由的严峻挑战。


法案一出,民主党州集体起诉,22个州火速拿到临时禁令,大骂特朗普"违反宪法"。


图源:纽约时报


而共和党州则鼓掌,好!砍!早看这帮被民主党控制的大学不顺眼了!


但美国政府时不时向科学界开刀,也并不算是特朗普政府独有的。


比如,对华裔科学家的"围剿"。自从"中国计划"搞出一堆冤案:堪萨斯大学陶丰教授被控欺诈,官司打到倾家荡产,美国学术界早已人人自危。如今经费再砍,亚裔学者首当其冲——毕竟NIH调查中82%的"问题学者"是亚裔。


陶丰教授 图源:路透社


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美国一直是全球科研和高等教育的"造梦工厂",然而,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政府对科研拨款的随意操控无疑给这个梦上了一层阴影。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辛苦申请的博士项目,最后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对吧?



我们可以做什么?

 


那么,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里有几点建议:


选校前多扒扒教授经费!看看教授拿着的NIH/NSF资助是否还稳;不仅要关注录取通知书,更要时刻留意所在院校的科研经费和政策动态。毕竟,科研资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你未来的研究条件!


谨慎选择"敏感词"领域:性别研究、种族平等、心理健康……这些学科在未来肯定会遭到一部分冲击。不过,官僚主义那套谁不会,不少大学把名字改了,套个皮,内核还是一样的。所以,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多关注一波自家学校在这方面的选择。


看看私营巨头:靠自己钱走天下的私营研究机构和公司,对于希望解决就业问题的留学生,可能是个新方向。医药学方面来说,比如大厂Fisher、Merck、Genentech等。对进厂搬砖不感冒的同学,都是挣钱,何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那不断摇摆的联邦资金上呢?



写在最后

 



科学本应超越政治,但当特朗普的大刀砍向实验室,当马斯克的推文决定学者去留,美国科研的黄金时代,有没有结束不知道,但至少在哭泣。


或许有的人还坚定地相信这是美国"反腐"、"变法"的必经之路,但是别忘了,真正的变法,是应该不顾一己私欲的。


特朗普、马斯克这两个公开怀疑过现代科学合理性的百万富豪,喊着要开源节流,到处砍经费;唯独不会砍的,是往自己口袋流的银子。


 前不久,特朗普暂停执行禁止外国贿赂的法律,相当于允许美国公司接受"境外势力"的赞助


现有的系统或许腐败臃肿,但毫无章法地龙卷风摧毁停车场,绝对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


但别忘了,科学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或一届政府撑起来的。MIT、JHU这些百年名校,经历过战争、经济危机,甚至更荒唐的政治闹剧,但它们依然屹立不倒。这场官司搏斗,或许只会是漫长历史章程的又一页。


前不久NSF,不是就屡遭法律挑战取消冻结资金了吗?


时刻关注政策、保持敏感,这才是立足留学之路的不二法门。


各位怎么看这场"科研乱局"?身边有被切身影响的人吗?欢迎在评论区开麦聊聊!






* TestDaily是由北美留学领域的教学和申请专家创立的线上教育团队,专注于为北美留学生的备考和申请提供优质的信息和服务,至今已经服务超过20万人次。

团队本着专业、务实、可靠的工作品质,设计了一系列质优价廉的留学语培和申请产品,受到广泛认可。产品和服务详情,请查看公众号菜单「TD好课」了解。


   戳戳「在看」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炸锅!中国留学生刷爆100万信用卡后跑路回国!后续来了

去年,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发帖称,自己 毕业前"刷爆"美国多家银行的信用卡,金额达14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01万)。 套现后,他买机票回国,还放出了自己的机票信息,十分张扬。 帖文中,该留学生对Chase、花旗和美国运通的3年陪伴先是表达感谢,并称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