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Reddit上一篇关于软件工程师招聘的帖子引发了广泛讨论。帖子的作者,一位可以算得上资深的名校毕业程序员,发布了一份招聘的内部文件的截图,揭示了美国一家公司在筛选候选人时的具体标准。
这一内部文件的发布,评论区一下子炸锅了,有人骂虚伪,有人喊不公平,还有嘲讽。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就是真实的美国职场,应该说,这就是真实的职场,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份内部文件之所以引来热议和骂声,正是因为它太过赤裸,太过真实。
文件中所谓的"招聘标准",虽然看起来严格,但在行业内并不罕见。而真正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其中对申请者身份的绝对限制。
1,招聘要求:高标准但不离谱
我们挑选这份内部招聘文件的部分,翻译如下:
需毕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卡内基梅隆等顶尖高校,并且GPA接近满分。
需有4至10年相关工作经验,精通JavaScript,同时具备Kotlin和AI大模型的基础。
在过往公司至少稳定工作2年以上,频繁跳槽者不予考虑。
有初创公司经验者优先,尤其是来自Y Combinator或红杉资本投资的企业。
符合多元化招聘标准(如女性、少数族裔)可获得额外加分。
从这些要求来看,该公司的招聘标准虽然有些高,但与其他高端科技岗位的筛选方式并无本质区别。盈利是企业的本质,每家公司都想要用最低的成本,招聘到最优秀的员工。如果是比较高级别的岗位,这些要求一点不过分。
尤其是在过去2年,科技企业大裁员的背景下,那么多被裁掉的软件工程师,人家把要求提高也是有底气。
但难就难在,对于一类人,即使你符合以上提到的任何标注,依然没有机会。一条特殊要求,就把许多优秀求职者被挡在门外。
2,致命的门槛
真正对一些优秀求职者形成威胁的是文件倒数第二条:仅接受美国公民、绿卡持有者,及加拿大公民/永久居民,任何需要签证支持的候选人一律不予考虑。并且高亮absolutely no visa sponsorships。
一句话,需要支持身份的候选人,不管多优秀,一律不考虑。
3,为什么公司不愿意提供签证/身份支持?
申请流程复杂:H-1B签证需要经历抽签,中签率低,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成本高昂:公司需要支付法律费用、行政费用,并提供大量证明材料,整体花费可能高达数万美元。 法律风险:雇主需要证明该职位无法由本地人才填补,这一要求在政策变化下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尤其是现在川普政府引导的移民气候环境下。 人才流失风险:即使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帮助员工获取签证,员工仍可能在获得身份后跳槽,导致公司前期投入白费。
对于谷歌、微软等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来说,提供签证支持是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来说,规避这些额外成本和风险,往往成为它们的优先选择。他们能提供的H1B岗位非常少,且非常不稳定。
4,"机会平等"是否存在?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身份要求可以减少招聘流程的复杂性,确保团队稳定。然而,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打击。
留学生们投入巨资在美国接受教育,掌握与本地求职者相同甚至更强的技能,或者更多的技能,却因身份问题被拒之门外。这种身份筛选,与"拼背景"的概念如出一辙,只是这次比拼的不再是家庭财富,而是国籍和移民身份。
(更多:绿卡持有人,如何"薅"美国的羊毛)
美国一直宣称机会平等,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身份限制往往成为求职者面临的最大门槛。对于那些能力足够却缺乏合法身份的候选人来说,所谓的公平竞争可能只是空谈。
招聘内部文件的曝光,再次暴露了科技行业招聘的现实:企业希望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但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它们设定了一系列隐形门槛。技能、经验、背景都可以被考量,但身份问题却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
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美国职场,机会确实存在,但平等针对的是有身份的人,对没有身份的人而言,机会少之又少。有身份,才真正有资格参与竞争。
更多资讯,加彼岸小助手beyondfamily。
更多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