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星期一

感觉移民潮正在疯狂收割国内中产。。。



最近两年,移民之事,于北上广深的中产阶层圈子中,突然成为了"流量密码"


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地就会刷到"某某全家抵达温哥华";小红书上呢,更是铺天盖地地全是"移民求学指南";


甚至就连楼下的咖啡馆里,都能够听见宝妈们在讨论"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前往爱尔兰读高中"。

看着这波移民潮,我忍不住想,泼盆冷水:那些拼命地卷着学历,拼命地卷着资产才爬进中产阶层的人,真的准备好被"二次收割"了吗?



先说个扎心的真相:移民这事儿,本质是场"信息不对称的赌局"。


有人听信"加拿大IT移民秒批",接下来卖掉了深圳的房子,结果却发现多伦多的码农也过得很艰难;


有人被"希腊买房送身份"所吸引不惜砸锅卖铁付了首付,等过了五年想要转永居时,才猛然发现自己还得学习希腊语并参加历史考试。

更讽刺的是,疫情后各国所谓的"移民窗口期",本质乃是发达国家在老龄化危机之下,对劳动力的"精准收割"——他们要的不是你的资产,而是能够填补岗位空缺的"工具人"。


举个例子,最近有一位客户,他乃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听闻澳洲极度急需医护人才,而且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携带着全家踏上了飞往墨尔本的航班。



果呢?澳洲医学资格认证需重新参加考试,而且英语成绩得达到"四个7分"。


这段时间呢,他经历了两年十分艰难的日子,并且一直都在社区诊所干着杂活;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也有所变化,从私募基金经理竟变成了超市收银员。


最让她崩溃的是,国内这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学术资源,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了零,而且想进入大医院,那难度简直比登天还要困难。这哪是什么"新世界大门"?分明是给中产,精心设计的"价值粉碎机"。


再说说职场真相。


很多人以为国外职场"简单纯粹",殊不知那是因为他们没进过核心圈层。
有位在德国车企工作的工程师朋友吐槽:"你以为德国同事不搞办公室政治?他们只是把斗争包装成流程规范而已。"



更现实的是,你的华人身份注定要面对隐形天花板。


硅谷某科技公司HR曾私下透露:"华人工程师再优秀,升到中层管理的概率只有白人的三分之一。"而那些叫嚣"国外职场多公平"的人,要么是没被职场毒打过,要么是早早就靠家族资源铺好了路。

最让人心酸的是职业断崖。


国内律师移民后,发现其执业资格已然作废,而且;建筑设计师的注册证书竟然成了无用之物,其实;就连那"宇宙的尽头"——教师岗位,也需先花费三年时间去考取当地的教师资格证。


之前有位清北博士移民加拿大,因为专业不对口,最后在温哥华开了家奶茶店。这些故事,听着魔幻,不过却是无数中产移民之后的真实写照。

语言更是一道犹如隐形般的墙。


别以为通过了雅思考试,就能够在天下任意驰骋,职场英语与生活英语,压根儿就是两种不同的类别。


有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硕士,在伦敦金融城工作了三年,这才发觉:"在开会的时候,印度同事的口音如同加密的电报一般,而客户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论的全都是橄榄球以及赛马方面的梗。"


而且更不用说那些携带着父母一同移民的家庭了,老人由于语言上的隔阂,患上抑郁症的事例,到处都是。

我不是反对移民,而是想说:中产的焦虑,本质上是对"阶层滑落"的恐惧。


当996已然成为一种常见模式之时,当学区房开始显现出贬值的趋势之际,当35岁危机如同影子一般紧紧跟随之时,移民竟成了舒缓焦虑的"心灵安抚品"。

但问题是,你真的了解那个"远方"吗?你知道多伦多的华人程序员也在996吗?你知道澳洲的房贷利率飙到7%了吗?你知道新加坡幼儿园的等待名单排到两年后了吗?



与其被焦虑裹挟着,盲目地"润"不如冷静地想一想: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够跨越国界?


如果在国内都卷不过同行,凭什么认为换个战场就能逆袭?

那些真正取得成功的移民者,要么具备坚实的技能,像心脏领域的外科大夫,或者人工智能范畴的算法高手;


要么拥有跨境的资源,譬如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主,以及主管海外项目的负责人;


而且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借助移民来促使自己冲破舒适区,他们先获取一个身份当作跳板,待孩子读完高中之后,再决定是否留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对"移民美国"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yiminhelper】联系我,我会安排专业的移民顾问一对一给您评估适合的移民方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炸锅!中国留学生刷爆100万信用卡后跑路回国!后续来了

去年,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发帖称,自己 毕业前"刷爆"美国多家银行的信用卡,金额达14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01万)。 套现后,他买机票回国,还放出了自己的机票信息,十分张扬。 帖文中,该留学生对Chase、花旗和美国运通的3年陪伴先是表达感谢,并称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