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本来就是玄学,没想到这年头,连AI都来掺和一脚。随着DeepSeek的爆火,网上掀起了一波AI算命录取结果的浪潮。 于是在社交平台上,大家经常能刷到各大路人晒出的自己DeepSeek申请预测结果:有的人信誓旦旦地表示AI说我能进MIT,稳了;有的人则苦不堪言:DeepSeek说我只能去保底校,我哭!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深扒DeepSeek申请预测的玄学操作,看看AI的预测到底准不准,还是说它只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心理安慰剂?
DeepSeek是什么
DeepSeek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款基于大模型的 AI 工具,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它可以进行文本生成、问答、代码编写等多种智能化操作,类似于 ChatGPT。 而且不管你问它什么问题,deepseek仿佛都扮演着一个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角色。它会首先将它的脑回路给你,让你感觉它真的在动用它的大脑认真思考你的问题。接着它会给出一个思路无比清晰,专业性十足的答案。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款AI更能读懂中国人的需求,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浪漫…这些对它来说都不在话下。于是本来就在文书,简历上将ChatGPT发挥出极致的中国留学生们,更是将这款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AI工具开发出了一个新用途:结合中国神学预测留学录取结果。
让DeepSeek结合八字算命,
结果离谱到笑疯
小编的朋友Kevin在申请季的时候刷到小红书上很多人说DeepSeek算命特别准:只要输入生辰八字,就能精准预测录取概率!这不,对于作为算命,算星座,占卜的主要迷恋者来说简直正如我意。于是Kevin按照网上的模板,甚至查了自己的户口本上的出生具体时间,然后将自己已经递交的申请学校清单,让DeepSeek预测会被录取的3所最好的学校。
然后Kevin颤抖着点击DeepSeek的提交按钮。这波纯靠命运的操作最终拿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DeepSeek说我能冲进斯坦福,伯克利不在话下,保底新加坡国立。
但是在美丽的三月底,kevin捧着3封拒信,终于明白:AI算的不是命,是我的贪心。
另一位朋友Tom则显得更理性,他没有让DeepSeek玩八字占卜,而是按学术流程,输入了自己的GPA、标化成绩、课外活动、实习经历、荣誉奖项等具体数据,让AI生成了一份申请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不看不知道,一看完了。Tom心想着以后申请中介估计得失业,AI这分析的专业水准,详细程度,而且还免费,这不香嘛?这份 DeepSeek私人订制的申请规划建议其中包含了哪些学校适合冲刺,哪些是匹配的,以及保底学校可以选择哪些,以及提供了一些选校建议。
但最终的申请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一些AI预测录取概率极高的学校却意外拒了他,而一些"没希望"的学校却给了他面试机会。这时候他才意识到AI虽然可以做数据分析,但它理解不了很多申请的不确定性。连ChatGPT都知道补一句"预测仅供参考",你却将DeepSeek真当准话了?
深度扒皮:AI算命的"科学"外衣下藏着什么?
当AI软件用大数据预测名校录取结果的噱头收割焦虑家长和同学时,这套算法皮囊下藏着的,其实是连算命先生都自叹不如的魔幻现实。号称能掐会算的AI,本质上就是个啃着过期数据、戴着概率面具的"赛博神棍"。
首先,AI训练的数据已经过时了。这些AI模型的训练数据,往往停留在之前的古典留学时代。它们没法收集到最新的申请数据情况,不懂之后申请卷度升级,就像拿着地图导航,结果一开始目的地地址就输错了,结果越走越离谱。
更致命的是,AI永远算不准"黑天鹅事件":例如某学校突然给很多申请者群发offer(真实发生的系统故障),或是某藤校招生官刚离婚就偏爱研究家庭伦理的文书。
甚至对于玄学录取,AI更加束手无策:就像对于哈佛拒绝SAT满分学霸,却录取了文书写泡面吃出哲学的案例,AI只能对着录取规律的数据废墟干瞪眼。
AI套路揭秘:
AI算命最精妙的算法,其实是在玩概率游戏。预测100所学校总有几个中的?这就是经典霰弹枪策略,只要撒网足够广,总能用命中的1所学校掩盖99次的翻车,而往往大家只会记住准的。
其次AI利用了大家在申请季等待录取时的焦虑,巧妙地利用了安慰剂效应。当在焦虑的申请季,大家往往会为AI给出的"80%概率进Top30"的承诺而热血沸腾,将AI的结果作为缓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而忽视这个数字的底层逻辑可能是把10年前录取过中国学生的学校都算作目标池。
更绝的是AI的免责声明组合拳:在最底下注明预测结果仅供参考,却被各大跟风人群在标题页用加粗字体写着AI精准规划人生,这套左右互搏术,连P2P理财平台都要直呼内行。
理性自救指南:
如何正确使用AI辅助申请?
当然AI并不是一无所用,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对方式,让AI帮助我们申请以及以后的学习生活。
1、用AI帮助我们做文书的头脑风暴: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和活动经历以及文书题目给AI,让它给我们一些可以参考的思路,比如,你输入自己的经历、课外活动、科研项目,AI 可以帮你分析哪些故事最有亮点,哪些角度更能突出你的独特性。但重点是,AI 只能提供灵感,不能替你写。
2、模拟面试:将简历和文书丢给AI,让AI扮演招生官提问,训练临场反应;比如让AI扮演耶鲁招生官疯狂输出死亡提问:"如果把你的人生拍成电影,观众中途退场率会有多少?" 这种魔鬼特训可比对着镜子尬演有效十倍。甚至可以插入语音插件,直接跟ChatGPT对话,锻炼你的口语,并且让ChatGPT给你面试评价和进步方向。
3、信息扫盲:快速生成大学特色信息清单。申请季信息量巨大,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录取偏好都不一样,手动查阅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AI可以帮你快速搜索大学各种信息,比如这所学校的 CS 项目偏重 AI 还是系统?这个项目的毕业生通常去哪里就业?这所学校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安全程度等等。但请注意,AI 生成的信息只是参考,最终一定要去官网核实,以防过时或错误信息。
作死行为:
1、用AI直接写Why School文书(必被识破):很多同学偷懒,直接让 AI 生成一篇。但问题是,AI 生成的内容通常空洞且套路化,比如贵校卓越的学术资源和全球化的校园氛围吸引了我…… 招生官每天读成百上千篇这种千篇一律的废话,看到 AI 文书只会直接 Pass。你的目标是结合个人经历、课程、教授、项目等具体细节,展现你的独特匹配度,而不是交一篇 AI 产出的八股文。
2、盲目相信选校名单(不结合个人特殊情况):很多 AI 选校工具会根据你的 GPA、托福、GRE 等成绩,给你生成冲刺、匹配、保底学校列表。但问题是,AI 选校往往只看硬指标,不考虑软实力,比如你的文书质量、推荐信、研究经历、实习经验等。
很多人被 AI 预测录取概率误导,比如 AI 说你进某校的概率只有 10%,你就直接放弃不投。但事实是,申请是个复杂的过程,AI 无法预测那些无法量化的因素,比如你的文书能否打动招生官、面试表现如何、教授对你的研究兴趣是否有共鸣。
许多申请者往往能凭借一篇出色的文书或一次惊艳的面试逆风翻盘。真正热爱的学校,哪怕 AI 说没戏,依然值得一搏。
终极真相:
申请季的"运气"到底怎么控?
申请季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有人拿着满分 GPA 却被拒得体无完肤,也有人标化一般却意外冲进名校。录取结果有时就像一场玄学。 那么,运气到底能不能控制?
运气 ≠ 纯随机,而是可控变量的叠加。如果把申请比作一场大考,那你的 GPA/标化 是基础分,文书/经历 是加分项,而选校策略就是考场上的答题技巧。真正的好运气往往来自于提前规划、深度打磨材料,以及精准匹配学校需求。如果你选校合理、文书打动人心、推荐信到位,那看似的运气其实只是你努力的结果。
当然很多同学也可以认为信则有,不信也不亏。申请季里,留学生的迷信行为从不缺席。有人改文书前去 MIT 教堂拜一拜,有人坚决不在拿到 offer 之前剪头发,还有人用生辰八字推算递交申请的吉时。虽然听起来无厘头,但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给自己增加信心,让焦虑的等待变得稍微可控一点。毕竟,面对未知,求个心理安慰又何妨?
总之小编认为你可以信锦鲤,但更重要的是行动:努力学习将标化成绩考的越高越好,积极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和科研。申请中仔细了解想选的学校的信息,认真修改打磨自己文书。
请记住锦鲤游得再快,也得你自己先跳进池塘!希望大家都能拿到自己心意的off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