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EB1A这个项目,号称"杰出人才"签证,听着多高大上啊,中介嘴里更是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只要有点成绩就能过""比EB-5省钱又快"。
可真到实际操作,才发现这玩意儿哪是那么好拿的。美国移民局(USCIS)有一套自己的玩法,叫"两阶段分析法",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把你扒得底朝天,看看你到底是不是真牛。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EB1A到底是怎么审的,别稀里糊涂花了大钱,最后啥也没捞着。
先说说这"两阶段分析法"是个啥。
简单点讲,就是移民局把你的申请分成两步走,第一步看你够不够格,第二步再掂量你够不够牛。
别小看这俩阶段,每一步都能卡掉一大堆人。咱们一个个来拆开聊。第一步,移民局会拿出一张清单,上面列了十项标准,你得至少满足三项才能过初筛。
这清单听着挺唬人,什么国际大奖、专业协会会员、在领域里当过评审、文章被同行引用、拿过高薪之类的。
听起来好像不难,对吧?有的人觉得自己拿过个省级的奖,或者发了篇论文,就觉得自己够格了。可实际上,这门槛没你想的那么低。
就拿奖项来说吧,不是随便什么奖都能算数的。移民局要的是那种全国或者国际级别的认可,最好是业内公认的大奖,像诺贝尔、奥斯卡这种级别。
国内那种单位发的"优秀员工"或者地方协会的证书,压根儿不顶事儿。评审这块儿也一样,你得证明自己是某个专业圈子里被请去当专家的,比如给国际期刊审稿,或者评过什么重量级比赛,含金量得够硬。
至于文章被引用,也不是发了篇论文就完事儿,得有人真拿你的研究当回事儿,引用次数还得说得过去。我见过一个客户,论文发了十几篇,结果引用加起来不到20次,移民局直接说"影响力不足",PASS掉了。
专利和高薪听着挺吸引人,但也有坑。专利得是真能落地赚钱的那种,光有个证书没用,得证明这东西在行业里掀起了波澜。 高薪也是,你得比同行高出一大截,还得拿出工资单、税务记录啥的来证明,光嘴上说"我年薪百万"没用。
移民局眼里,这些标准不是让你随便凑个数就行,他们要的是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你在圈子里真有两把刷子。所以这一关,很多人觉得自己材料挺漂亮,结果递上去才发现,压根儿不够看。
过了第一步,别高兴得太早,第二步才是真要命的地方。移民局会把你所有材料摊开,从头到尾再审一遍。
这回他们不光看你符不符合那三条标准,还得掂量你是不是真站在了行业的顶尖位置。这话听着挺虚,可落到实处,就是要你证明自己不是普通的好,而是好得离谱的那种。
他们管这叫"持续的国内或国际认可",意思是你得一直在圈子里发光发热,不是昙花一现。 我有个客户是搞科研的,年轻时拿过一个国际奖,后来几年没啥大动静,材料递上去,移民局直接回了一句"过去的成就不能代表现在",申请就黄了。
这一步,移民局特别看重你的影响力。比如你发了论文,他们会查引用率,看看同行是不是真拿你当回事儿;你有专利,他们会问这东西到底赚了多少钱,影响了多少人;你是艺术家,他们会看你的作品有没有在国际上巡展,或者被大V评论过。
总之,你得拿出让人挑不出毛病的证据,证明自己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有人说,那我多找几个人写推荐信不就行了?可别天真,推荐信写得再花哨,没硬核事实撑着,移民局照样不买账。
我见过太多案例,推荐信吹得天花乱坠,结果证据一塌糊涂,最后还是被拒。
这"两阶段分析法"听着挺有条理,可实际操作起来,真能把人逼疯。移民局的审核官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手里攥着放大镜,恨不得把你每句话都掰开了看。
我有个客户是国内某行业的"大V",粉丝几十万,觉得自己铁定能过,结果材料递上去,移民局说"你在国内有点名气,可国际上没人知道你",直接给否了。
还有个搞技术的朋友,专利拿了好几个,可惜没啥商业价值,移民局看了半天,扔下一句"创新不够突出",申请也泡汤了。你说气人不气人,花了几十万准备材料,等来的却是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评语。
所以啊,EB1A这东西,真不是中介嘴里那个"谁都能试试"的项目。
它是为顶尖人才量身定做的,你得是那种在行业里一跺脚都能震三震的人物。
普通人想靠这个拿绿卡,要么天赋异禀,要么砸钱砸时间把履历刷得够硬,不然就是白搭。
我干这行十年,见过的案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能顺利过关的,真没几个是靠运气撞过去的。那些中介跟你拍胸脯保证"包过",多半是看中了你的钱包,而不是你的实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