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一条私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朋友的焦虑。心理学博士毕业两年,做着人机交互和情感计算方向的研究,手握16篇论文、1篇专著章节,300多次引用,还当过51次审稿人。
在IEEE开了三四次会,当过会议主席,跟着初创公司搞出12个专利申请,参与的产品拿了三个国际大奖,CEO还愿意出证明说他是项目核心。这履历听着够硬了吧?
可卡在推荐信数量方面犯了难,律师让他自己来拿主意,而且网上还说六封才保险呢,而他手里此刻攥着四封推荐信,这就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事得从EB1A的底层逻辑说起。
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在审核材料之时,就如同老中医给人把脉那般,格外看重"望闻问切"这几方面。
他们会仔仔细细地,把材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留意到;接下来慢慢地去感受,材料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气息;还会很有耐心地,询问与材料相关的各种情况,与此同时准确地抓住材料的关键要点。
推荐信就是那味关键药引,既不能像撒胡椒面似的见人就撒,也不能像防贼似的藏着掖着。
见过太多人,把推荐信当作数字游戏,以为凑够六封,就能够通关,结果却被移民官一句"推荐人与申请人专业领域关联性不足",打回了原形。
也有人迷信大牛的背书行为,非得去寻找那些获得过诺奖的得主来为自己站台。结果呢推荐信写得那叫一个云里雾里的,甚至连自己究竟在研究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清楚的。
这位朋友的情况,着实很有意思呢。 在学术圈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无论是审稿编委会议主席,一个都没落下,在工业界还拥有专利和产品奖项的加持。
这类跨界玩家呀,最容易陷入困境——找学术大牛写推荐信,人家或许对工业界的成就不太了解;找企业高管来背书,又难以讲清学术价值。
这时候推荐人的选择就如同走钢丝一般,既要平衡好学术与产业,而且还要涵盖核心技术的贡献。
移民局的审案官,最见不得"自嗨型"推荐信。在见过的太多材料里,推荐人把申请人夸成了仿佛爱因斯坦转世,不过连具体的贡献都讲不清楚。
比如这位朋友手中的产品奖项,要是CEO的证明信仅仅写"他是项目核心",移民官大概率会画上一个问号。
必须具体到"他设计的情绪识别算法,使产品的误判率降低了40%",这种带有数据的干货才能够立得住脚。
说到数量问题,四封够不够呢?这要看怎么去使用它。如果四封推荐信能够涵盖学术成就、工业界影响、跨领域贡献以及行业认可这四个维度的话,那可比六封重复啰嗦的要强上百倍呢。
就如同打麻将听牌一样,关键之处并非手里的牌数量多,而是有没有叫。
曾经见过有人凭借三封推荐信瞬间通过,也有人即便有六封却依旧被拒绝,其区别就在于推荐人能否精准地戳中EB1A的十项标准。
专利和奖项的证明材料这里多说两句。
初创公司的专利申请文件,别一股脑地全塞进去,而是挑两三个,能够很好地体现核心技术贡献的,接下来附上专利局的受理通知,以及公司出具的详细说明。
产品奖项更需讲究策略,像那爱迪生奖这般国际认可的奖项,光拥有证书可不行,得让主办方向外出具一份证明函,用以说明评选的标准以及获奖的难度,最好能附带些数据来加以佐证,比如说"当年全球仅仅只有12项产品获了奖"。
再说回推荐信自身。
我们常常能见到过多模板化的内容,开头便是"我颇为荣幸地推荐XXX",中间则是"他确实十分优秀",结尾为"大力地推荐"。
这样的推荐信真的还不如不交呢。而好的推荐信就如同那把手术刀一样,能够精准地、细致地去解剖出申请人的独特价值。
例如让IEEE会议主席来写推荐信,重点并非一味地夸赞他的组织能力有多强,而是通过他在会议中推动某一前沿议题这个情形,从而进一步说明他对该领域发展所起到的引领作用。
最后说个令人痛心的真相:EB1A审核,和风险投资评估挺类似。
移民官审阅材料,就像投资人查看BP一样;既需要有技术实力,又得有市场认可,与此同时还得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
推荐信便是那封投资意向书,数量仅仅是表面现象,质量才是关键所在。曾见过太多人被"六封推荐信"的教条给束缚住了,反而因为聪明而犯了错。
移民这条路呀,最怕的就是,用战术层面的勤奋去遮掩战略层面的懒惰。
与其老是为推荐信的数量而纠结呢,还不如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梳理自身的核心价值主张。
就像这位朋友一样,与其在推荐信的数字上反反复复、绕来绕去,倒不如专心致志地打磨那四封信的内容——把人机交互是怎样突破传统心理学的边界啦,情绪算法又是怎样重构产品逻辑等等这些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比再去拼凑两封泛泛而谈的推荐信要有用得多啦。
推荐信恰似拼图一般,关键并非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每一块能否精准无误地拼成"杰出人才"的那幅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