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ooges 规划导师专访
VOL.19 周艺熙
周艺熙导师本科主修哲学和社会学双专业,研究生在宾大取得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双硕士学位。作为美本美硕的过来人,她不仅深耕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一直在用科研和公益项目实现她对社会议题的深度关怀,曾在加纳、不丹等多个欠发达地区做公益,也在美国做过4年支持被边缘化群体的社会工作和政策研究。
在这次对话中,艺熙导师分享了自己在美本申请截止前的一个月里「停摆式自省」的经历:当周围所有人都在准备申请冲刺时,她却在追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读大学——直到意识到学术能解答她对世界的困惑。
作为规划导师,她也始终相信:真正的申请竞争力,隐藏在学生对世界的本能好奇中。她擅长在学生的碎片化日常中找寻那些未被包装的"原始好奇心",以「启发式沟通」引导学生挖掘兴趣、捕捉学术潜力,引领学生找到与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契合的方向。
周艺熙
三士渡规划导师
本科威顿学院/哲学+社会学
研究生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擅长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
以及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策划
01
周艺熙导师采访视频【1】
你也是美本美硕的留学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申请故事吗?
在我自己的美本申请临近材料截止日期前的那个学期,周围很多朋友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脱产学习补课、比如去美国访校……一下让我觉得世界很嘈杂,所以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我被一个问题困住了,我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我要读大学?如果只因为周围人都要读大学、父母老师和社会认为我需要读大学,自己就被环境裹挟着去读了大学,那这还算是"我"的决定吗?如果不是我自己的决定,那不坚定的选择,为什么要坚持?
那一个月我几乎停止了准备申请的动作,每天压力很大,感觉自己在和自己绕圈圈。我从小到大有一个习惯是压力越大,越喜欢读读写写,有一天突然就开窍一样想明白了,我觉得只要自己对这个世界还有需要通过学术回答的好奇心,就不应该停止学习。
所以从本科到研究生,我一直在研究自己热爱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亦师亦友的同伴。到现在我也很认同这个答案,也像是给自己的承诺,即使现在离开了校园,依然还在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业余也依然还在继续做研究。
你选择哲学+社会学的初衷是什么?
我本科是一所私立小文理,非常有人文主义情怀,我记得当时大一预选课的时候,我还差一门课没挑好,dean推荐我说为什么不试试intro to philosophy(哲学概论)呢?我当时还觉得,我又没学过哲学,怪高深的,搞砸了怎么办?我印象非常非常深,dean对我说,他看过我的申请材料,很真诚地推荐我试试,果然我第一次去上课就被这门课吸引了,后来大四的时候我被哲学系邀请写荣誉论文,还被校图书馆永久纳入馆藏了。
选社会学是因为偶然间我发现很多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要么互通要么相悖,我很喜欢驳斥的过程,这种感觉很有趣。后来我在麻省一个支援流浪学生人口的公益组织里工作了一个夏天,这段经历深深治愈了我。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希望仅仅成为一名armchair scholar(纸上谈兵的学术人),综合参考了本科校友职业分享会,以及当时同事们的建议和经历,我决定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
在社会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更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研究能力为边缘化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我选择了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社会政策分析。目前,我作为规划导师的角色,正是运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以及对人权、和平与世界公民身份具有认同感的跨学科学生,提供升学规划和学科探索的指导,业余时间也在继续从事研究员的工作。
对于想申请哲学的学生,你有什么建议吗?
很多人觉得哲学总是讨论抽象的、虚无缥缈的、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的东西,但我认为哲学培养的能力,尤其是辨别问题本质和核心矛盾,并按照逻辑进行拆解和辩证思考的能力恰恰是在成长过程中塑造自我最关键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刚巧和三士渡自己的哲学导师和学生群体聊到过这个话题,哲学学生普遍需要的不只是解经能力,而是辩经。也有很多学生会问我,如果想申请哲学专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第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要有强大的自驱力去推动自己持续探索哲学,愿意挑战自己和固有观念,并且乐于寻找深层次的意义。
第二,有一定的语言和逻辑能力,哲学申请比较看重申请材料里综合展现出的读写和思辨能力,最好有一定的哲学基础。
第三,跨学科背景,哲学不仅仅是思考抽象问题,它还与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连。
其实很多历史上的哲学家也是这样,且涉及到的学科背景不仅局限于人文社科,比如笛卡尔是数学家、莱布尼茨是工程师、图灵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这也意味着哲学学士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很广的,不仅包括学术研究,还涵盖法学、公共政策、社会工作、教育、科技伦理这种领域。所以选择哲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局限性的选择,而是一个为未来打开多扇大门的起点。
02
周艺熙导师采访视频【2】
你为什么会选择进入留学教育行业?
坦白来讲,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其实第一选择并不是留学教育行业。那时我对攻读博士学位充满兴趣,但我也不希望过早地将自己的职业道路限制得过于狭窄,因此希望探索一些其他领域。
我曾在三士渡做过一段时间的专项导师,在这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拥有不同学术兴趣的学生,例如研究甲骨文、关注边缘化群体以及探索种族平等与全球和平等问题的学生。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在用自己的经历和能力帮助这些学生的同时,他们也在反过来帮助我,这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做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此外,留学教育行业涉及大量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环节,而我对青少年群体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另外在留学咨询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它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这与我之前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息息相关。
因为我过去参与了许多与青少年相关的志愿者活动和研究,这让我觉得留学咨询不仅是一份让我感到舒适、充满活力的工作,同时也让我能够运用自身的经历和综合能力帮助更多学生和家长。这是一个双向滋养、双向赋能的工作,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作为规划导师,你希望可以带给学生们什么?
我对留学教育行业和规划导师岗位的理解是,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规划申请流程或提升学术背景,更是一个塑造学生未来视野和核心能力的过程。
我自己也曾是人文社科的美本美硕留学生,有幸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围绕它们进行了有成果的学术研究,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独特的学术兴趣,找到与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契合的方向。
此外,我认为规划导师的核心还在于"共情"与"引领"。我希望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升学策略,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和伙伴,帮助他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建立信心,找到自己的声音。
你具体有过哪些科研经历?
我在本科阶段撰写了一篇哲学论文,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人格及其社会权利。同时我还进行了一项社会学研究,关注在美留学生的政治倾向,并在第90届美东社会学会上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
在2021年和2022年,我参与了一项由盖茨基金会投资的项目,研究美国社会政策的数据共享与集成,涉及与美国37个州政府的合作。最近,我还参与一个由微软投资的项目,是关于黑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软件的开发。
这一系列科研经历培养了我较强的启发式咨询能力,我更擅长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学科兴趣,同时基于我对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我也能从学术角度助力学生开展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新性的活动。
比如,与学生咨询过程中,我也会关注他们的社交媒体动态,我会问:你的社交媒体大数据最近给你推了一些什么东西?你业余在听一些什么样的歌?看了什么样的电影?读了什么样的书?我喜欢围绕这些小的兴趣点,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培养初期的科研思维,探索更具价值与创意的科研方法。其实,任何看似微小的兴趣都有可能被发展、被扩大为一项活动或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不管是你的科研项目,还是实践经历,都聚焦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你为什么这么关注这一领域?
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未成年人群体在全民性质的研究和社会讨论中常常被隐形。许多青少年面临的不平等待遇并不亚于成年人,甚至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在某些社会问题上所遭受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在帮助我更好地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和他们建立信任。倾听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方式,像我很多过往课题的研究对象一样,被边缘化的群体并不是没有力量的,他们并不需要被赋予能量,而是需要更多的倾听:他们想要什么?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同样的概念,学生是有足够多的兴趣被我们挖掘,足够多的潜力被我们发挥的,所以需要在更多的沟通中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同时,我认为对于探索发展学生特长这一方面,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让失误是可以被允许、被理解,被当作成长探索机会的,即使最小的进步,也是最值得被认可、被鼓励、被期待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学生,他在刚刚上美高的时候,语言上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在我们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他的问题并不是语言,而是他比较害羞,对于自己的口音不是特别自信,后来通过我不断地鼓励,他越来越多地去和周围的学校老师、同学建立更深的友情和信任关系,也更多地利用起了学校的资源,整个人变得自信起来,自然而然语言也不成为问题了。
03
周艺熙导师采访视频【3】
在和学生的日常相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小故事是你很想分享的?
一些较早开始接受留学规划的孩子,尤其是刚刚进入美高的学生,在语言、生活和社交,甚至精神状态上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选择留学的家长与传统观念中的"虎爸虎妈"不太一样,这些家长不仅支持孩子接受教育,也希望他们能更多地享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完善人格,变得更坚韧不拔,或者是锻炼出自己的一些独特品质。
比如说最近有一个孩子,我在和ta及其家长讨论成绩单和期末评语时,家长看到孩子拿了一个B,并没有表现出失望,反而表示"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是我,不一定能做到呢",其实来自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青少年时期能培养起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你会如何平衡家长和学生在留学规划中的不同想法?
这是我在职业发展中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其实,根据我的经验,家长和学生在规划过程中,尤其是专业选择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情况很少,尤其是在如今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背景下,这种分歧也未必就是进退两难的。
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找出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点,结合学生的优势展开探索。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如果有强烈的主观意见,并不就是"坏事",这反倒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家长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探索学术兴趣时,真的有很大帮助,这需要导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此外,帮助学生走出基础学科的框架,敢于探索更细分的领域和深入的知识也非常重要,在规划过程中,我会结合学生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无论是在课堂内或是课外,都去帮助他们寻找更多学业和职业上的可能。
你现在有在带学生做什么课外活动项目吗?
刚刚结束的一个活动是哲学奥赛的培训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哲学也是有奥赛的,这是我和三士渡其他哲学方向的导师合作的培训项目。我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像认知论、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的培训内容也涉及了一些,还有哲学的写作辅导。
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我们会有很多的哲思讨论,学生展现出来的也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状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未来的几个月,我会带一个政策分析的bootcamp(训练营),近几年政策分析是一个很受欢迎、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也是一个能锻炼学生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学术方向。因为我自己业余也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了解一些最新的政策分析趋势,也会有很多方法和案例可以分享。我会先教学生一些基础的政策分析方法论,包括policy writing(政策写作),结合学生自己的政策兴趣,再帮助他们产出政策分析的小成果。
还有另外一个活动,我会带着学生做一个女性主义播客,这是我在上学的时候和我性别政策课的老师在沟通过程中被启发到的,我们发现英文世界对上野千鹤子其实是不太了解的,甚至一些她的代表作都没有英文版本,所以我希望邀请来自不同identity的学生像朋友一样坐下来聊天,为大家创造一个safe space(安全区),一个brave space(敢言空间),把这个读书会的过程录下来,做一个女性主义播客,这样会在英文世界里介绍更多来自东亚的女性主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