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进口太阳能面板启动"
2025年4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进口太阳能面板启动"反补贴+反倾销"重罚,关税最高高达3521%!
你没看错,是三千多的百分比😓, 虽然表面上是打击东南亚,具体针对谁不言自明。
美国商务部表示:很多中国太阳能公司,像晶科、天合光能等,把工厂搬到东南亚,绕过关税、享受本地补贴,导致大量"低价倾销"的太阳能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产品其实还是"Made in China",所以这次加税,其实是针对"中国资本东南亚外壳"。
具体情况是这样👇:
注:最终征税决定将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2025年6月做出是否确认实施。
为什么会突然出手?
因为2023年,美国从这四国进口了近120亿美元的太阳能设备。
但美国本土厂商早就喊冤:被中国+东南亚搞得"活不下去"。
于是,拜登政府立案调查——现在结论来了,就是补贴+倾销+假原产地,直接开罚。
这背后其实是特朗普时代的延续。别忘了,现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已有最高245%的关税,对其他国家也临时加了10%统一税率(暂时执行到7月)。
你以为美国厂商"自力更生"?其实也离不开中国!
这波操作有个极大的讽刺点,就是—— 美国本土太阳能面板厂商,也几乎全靠中国原材料。
具体来说:
电池片(Solar Cells)
全球80%以上产能在中国,美国基本不产,依赖进口。
多晶硅(Polysilicon)
虽然美国有部分生产(如REC Silicon),但产能小、成本高,中国目前占全球70%以上产能。
组件辅料(玻璃、背板、封装膜)
美企普遍从中国或东南亚进口。
结论是:打的是中国品牌+东南亚代工,不是中国供应链本身。
只要你在美国贴美牌、用美国身份运营,哪怕原料还是中国的,很大可能会"合法豁免"。
影响几何?谁哭谁笑?
✅ 受益者:美国本土太阳能制造商
高税率将迫使中资企业出局,有利于扶持美国"清洁能源产业链"。
❌ 受害者:东南亚代工厂 + 美国家庭
本来装一套太阳能便宜又快,现在成本飞涨,美国消费者又又又得买单了。
而且这波还可能影响新能源转型进度,拖慢碳中和计划。
这波中国怎么看?
就在美国宣布新关税前几天,习近平刚刚访问了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希望加强区域合作,对抗美国的"单边霸凌"。
但这次加税无疑是给中国敲响警钟:"东南亚洗产地"的路,可能也走不通了。
我们该怎么看这事?
对于跨境企业、清洁能源产业链玩家,尤其是靠出口光伏、储能等产品出海的企业,这次不是局部冲击,而是战略级别打击。
避税路径收紧,东南亚转口模式暴露,美方的信号很明确了。
做跨境的,不光要拼价格,现在还要拼合规、拼身份、拼策略。
注册美国本土公司,做made in usa的含金量, 还在上升。。。
➕关注公众号, 才能及时获取所有实用干货哦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