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公积金 (CPF) 制度因其复杂的缴费比例、年龄段划分和外籍员工的特殊规则,常让出海企业和HR团队在薪酬管理上多花冤枉钱。2025年起,所有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月薪超过 750新币 者,55岁及以下员工的公积金总缴费率为37%(雇主17%、员工20%),55至60岁则降至32.5%(雇主15.5%、员工17%),60至65岁进一步降至23.5%(雇主12%、员工11.5%),65至70岁和70岁以上分别为16.5%和12.5% 。与此同时,年度薪资上限已从2024年的6800新币 提升至2025年的7100新币 ,意味着高收入员工及其雇主每月的公积金支出同步上升。
CPF制度的多重复杂性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CPF)作为东南亚最复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一,其缴费规则的细致程度常让中企 HR 望而却步。CPF作为一项强制性储蓄计划,要求雇主和雇员每月按工资比例缴纳费用。这些款项被分配到三个账户:
▸普通账户 (Ordinary Account, OA)用于住房和投资,
▸特别账户 (Special Account, SA) 用于退休储蓄,
▸医疗账户 (Medisave Account, MA) 用于医疗支出。
CPF的缴费比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员工的年龄和工资类型动态调整,同时对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 (PR) 和外籍员工有不同的适用规则。
1. 年龄段划分
截至2025年,CPF的缴费比例根据员工年龄分为四个主要区间,以下为详细标准(适用于新加坡公民和第三年起永久居民):
55岁及以下员工
雇主缴费比例:17%
雇员缴费比例:20%
总缴费比例:37%
55岁以上至60岁员工
雇主缴费比例:14%
雇员缴费比例:14%
总缴费比例:28%
60岁以上至65岁员工
雇主缴费比例:10%
雇员缴费比例:8.5%
总缴费比例:18.5%
65岁以上员工
雇主缴费比例:8.5%
雇员缴费比例:6%
总缴费比例:14.5%
2. 薪资上限与分段计算机制
CPF的缴费基数并非简单的全额薪资,而是采用上限管理和分段计算机制。这种设计看似保护了高收入员工,但实际操作中却给薪资计算带来了巨大挑战。
薪资计算需要区分普通薪资 (Ordinary Wage) 和额外薪资 (Additional Wage) ,两者适用不同的CPF缴费上限。普通薪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佣金等定期支付项目,而额外薪资则涵盖奖金、年终花红、股票期权收益等非定期项目。这两类薪资不仅上限不同,计算方式也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进行CPF扣除计算。
普通薪资上限 (Ordinary Wage Ceiling)从2023年的6,300新币逐步提升至2026年的8,000新币,2025年暂定为7,400新币。这意味着高薪员工的实际缴费基数扩大,企业需同步调整薪资结构以避免超额扣缴。
OWC指的是,只有在普通工资(即每月基本工资、津贴等)不超过此上限的部分,才需要计算CPF。对于超过此上限的薪资部分,则无需缴纳CPF。如果企业仍按照旧的OWC计算,可能导致对高薪员工多缴CPF,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反之,如果错误地将超过OWC的薪资部分也纳入CPF计算,同样会造成浪费。
3. 外籍员工的特殊规定
对于持有工作准证(如EP、SP、WP)的外籍员工,通常情况下企业无需为其缴纳CPF。然而,这并非绝对。如果外籍员工后续取得了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 (Permanent Resident, PR) ,其CPF缴费义务便会启动,且在成为PR后的特定过渡期内,缴费比例会有阶梯式的变化,直至达到与新加坡公民相同的比例。中企在招聘外籍员工时,往往忽视了其身份转换的可能性,一旦员工成为PR而企业未能及时调整其CPF缴费,便会面临违规风险。
中企高频违规场景:为何罚款总是找上门?
近年新加坡人力部 (MOM) 加大对外国企业的稽查力度,2023-2024 年累计对 23 家中资企业开出罚单,平均单笔罚款12000新币,主要违规类型包括:
案例1:某跨境电商企业为降低成本,将EP持有者按 SP 准证标准缴纳 CPF,被追缴3年差额并处罚款。HR 误信"外籍员工可统一按最低比例缴纳"的非官方解读,未查阅 MOM 官方指引;
案例2:某制造企业未为62岁本地员工调整缴费比例,持续按55岁以下标准缴纳,多缴部分无法退回,且因 "计算错误" 被警告。企业缺乏对年龄分段政策的动态跟踪机制;
案例3:某科技公司为外籍员工发放的"住房补贴"未计入CPF缴费基数,被认定为"故意规避缴费义务"。新加坡规定,除特定津贴外,所有现金收入均需纳入基数计算。
对中企而言,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对制度理解的偏差和操作流程的不当:
对政策理解不深入
许多中企的HR团队习惯于国内的社保公积金体系,对新加坡CPF制度的独特性和细微差别缺乏深入了解。例如,不清楚不同年龄段的详细比例变化,不熟悉OWC的实际应用,或者忽视了外籍员工身份转换后的CPF义务。
信息获取滞后或不准确
新加坡的政策法规更新频繁,如果不能及时从官方渠道获取最新信息,或者依赖非官方的、不准确的解读,就很容易导致计算错误。
缺乏本地专业支持
即使理解政策,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对于复杂的薪资结构,如何准确划分哪些属于Ordinary Wage,哪些属于Additional Wage,需要专业的本地知识和经验。
跨部门协调带来的挑战
CPF管理涉及HR、财务、法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许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往往一人身兼多职,缺乏专业化的CPF管理流程。这种组织结构的局限性使得CPF管理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流程不畅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CPF管理需要与企业的整体薪酬策略相结合。当企业调整薪酬结构或实施激励计划时,必须同步考虑CPF的影响。缺乏跨部门协调机制的企业往往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薪酬政策与CPF合规要求之间的冲突。
从人工试错到系统化合规
应对CPF的复杂性,企业需构建"数据+规则"的双重能力:
动态合规引擎:实时追踪政策变动,例如2025年平台员工强制缴费规则,系统需自动识别员工出生年份及合同类型,调整扣缴逻辑;
薪资计算精准化:将普通工资上限、额外工资上限等规则嵌入算薪系统,避免人工核算误差;
账户分配自动化
根据员工年龄自动分配缴费比例至OA、SA、MA账户,55岁以上员工新增部分优先注入RA,确保符合退休储蓄要求。
让CPF管理从成本黑洞变为竞争优势
Gonex的解决方案:通过全球薪资外包服务,Gonex为企业提供一站式CPF管理闭环——
合规前置:依托覆盖100+国家的法律数据库,Gonex实时解析新加坡CPF最新规则。例如,系统自动适配2025年缴费比例分层,并为高薪员工计算普通工资上限,避免超额扣缴;
算薪零误差:人力资源合规引擎GONEX-IRIS,可自动区分普通工资与额外工资,并生成符合公积金局要求的申报文件,确保企业免受审计风险;
成本优化:通过名义雇主(EOR)服务,Gonex帮助未设立新加坡实体的企业直接雇佣员工,承担合同签署、CPF缴纳及税务申报责任,避免自建实体的高成本与合规风险。
新加坡CPF制度绝非简单的缴费动作,而是融合法律、财税与员工福利的系统工程。中企若想避免多花冤枉钱,必须摒弃粗放管理,转向专业化、技术化的合规体系。
Gonex以"全球合规+AI驱动"的双重能力,将动态规则转化为自动执行——让企业既能精准控制成本,又能赢得新加坡市场的长期信任。
END
小红书丨Gonex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