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今日悉尼
深海幽灵惊现澳新:三次神秘 "露面" 引发恐慌
2025年6月上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海岸接连上演 "深海来客" 奇景。
6月2日,塔斯马尼亚西海岸的Ocean Beach上,遛狗的居民Sybil Robertson意外发现一条长达2.5米、银光闪烁的带状生物 —— 这是被称为 "末日鱼" 的皇带鱼。
随后一周内,新西兰南岛Dunedin附近和澳洲维州某渔港又相继出现两条无头皇带鱼,体长均超过2.5米,其诡异外形和罕见程度令当地民众哗然。
这种栖息于200-1000米深海的巨型鱼类,通常只有在死亡或病重时才会漂上海滩。
此次短时间内三次现身,打破了澳新地区 "十多年来首次有记录的搁浅事件" 的平静。
更令人不安的是,就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发现皇带鱼的同一天,惠灵顿地区发生了3.6级地震,这一巧合瞬间点燃了民间关于 "灾难预兆" 的猜想。
日本311大地震阴影
皇带鱼与灾难的关联,深深植根于东亚文化基因。
在日本,这种深海生物被称为 "龙宫使者",民间自古流传着 "深海鱼上岸,海底将变天" 的说法。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9.0 级)前,日本沿岸曾出现20余条皇带鱼搁浅,其时间线与随后的毁灭性海啸高度重合,这一事件让 "地震鱼" 的传说深入人心。
类似的巧合在其他地区也有记录:2024 年11月美国加州发现皇带鱼后12月该州发生7.0级地震;2024年8月加州另一海岸发现皇带鱼尸体两天后,洛杉矶附近发生4.4级地震。
这些案例不断强化着 "末日鱼 = 灾难预警" 的民间认知,甚至在墨西哥、台湾等地,皇带鱼的出现也引发过地震恐慌。
科学界迅速发声
面对民众的担忧,科学界迅速发声。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生物学副教授Neville Barrett指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皇带鱼能感知地震。
日本东海大学2019年的研究更直接推翻了 "地震预兆" 说 —— 该团队分析了336件深海鱼出现案例后发现,仅有2007年新泻县地震与鱼类活动存在微弱关联,其余均为巧合。
那么,皇带鱼为何频繁 "露面"?科学家提出三大解释:
首先是环境变化驱动。皇带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当海洋温度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或洋流改变时,它们可能跟随食物群向浅海迁移。2025 年南太平洋板块活跃期的海洋热浪,或许正是诱因之一。
其次是个体健康问题。深海高压环境中,皇带鱼一旦生病或受伤,就会因浮力失衡上浮至浅海。此次澳新发现的三条鱼均有头部缺失或咬痕,可能是鲨鱼攻击或死后被其他生物啃食所致。
还有可能是深海生态扰动。虽然地震不会直接导致皇带鱼搁浅,但海底火山活动、海底滑坡等地质事件可能破坏其栖息地,迫使它们逃离。不过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群体性死亡,而非零星个体出现。
理性看待自然异象
面对 "末日鱼" 的频繁出现,新西兰保育部(DOC)建议公众:若发现病弱海洋生物,应联系专业机构处理,避免近距离接触。
同时,科学家呼吁关注海洋环境变化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可能迫使更多深海物种向浅海迁移,这种生态扰动的长期影响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危机。
正如塔州大学Barrett副教授所言:"皇带鱼的出现,更多是自然对人类探索深海的一次'慷慨馈赠',而非灾难预言。"
在敬畏自然的同时,我们更应借助科学工具,解开深海生物与地球活动的真实关联,这或许才是应对未知挑战的正确姿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