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星期四

美国房市供应高涨,为何价格还在撑?

买房投资一直是华人移民最青睐的资产配置选项,但近两年热度明显降温,见下图:中国人买家历年购买美国二手房的总金

买房投资一直是华人移民最青睐的资产配置选项,但近两年热度明显降温,见下图:
中国人买家历年购买美国二手房的总金额
图片
原因何在?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何种态势?近期特朗普总统推动的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重新上市计划又意味着什么?这一政策将如何影响楼市的未来?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和布局?本文将深入剖析最新市场动态,并提供投资策略建议。
图片

1,房市现状:高位趋缓、分化加剧

截至20256月,美国住宅市场整体呈现"高位趋缓、分化加剧"的态势。20254月,中位数房价升至41.4万美元,同比增长1.8%。不过,房价涨幅已明显放缓,摩根大通等机构预计全年涨幅约3%或更低,市场整体"基本停滞"。

库存方面,4月供应量达4.4个月,同比增加20.8%,为两年来最高,但仍低于6个月的平衡水平(市场上有可供6个月销售的房源通常被视为供需平衡的状态),显示市场供需仍旧紧张但略有缓解。首次购房者占比持续下探,仅为24%,创历史新低,购房可负担性降至数十年来最低水平。

区域分化显著,东北和中西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领先,而南部和西部部分城市则出现房价持平或小幅下跌。整体来看,美国住宅市场虽未现大幅下跌,但高利率和供给压力下,市场活跃度和价格增速均明显降温,投资和置业者需更加关注区域差异与结构性机会。
2,结构性错配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剧

首先,高利率环境是最核心的压力源。自2022年以来,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按揭贷款利率从3%左右迅速攀升,持续徘徊在6%~8%,目前仍处于6.5%7%的高位,极大地抬高了购房成本,导致许多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需求被迫观望。与此同时,过去几年房价累计涨幅巨大,2020-2024年间全国房价涨幅高达85%,部分大城市及近郊甚至翻倍,进一步加剧了"收入-房价"错配。

其次,供需结构性失衡依然突出。疫情期间不少房主以2%3%的超低利率完成再融资,换房意愿低迷,导致二手房供应大幅减少,买家可选余地受限。虽然2025年房屋供应量同比大幅增长(见下图),但积压的住房需求依然庞大,土地、劳动力和材料短缺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根本缓解。部分热门地区房价仍保持较快上涨,但整体市场活跃度已明显降温。
2024/5~2025/5各州在售住宅房源增长幅度
图片

此外,政策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构成重大挑战。特朗普政府正在推行的限制移民政策预计将减少建筑行业约30%的劳动力,导致施工用人成本上升;而对钢铁、木材等建筑材料加征关税,也将直接提高建造成本。与此同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放缓,与就业压力加大的预期,都可能削弱家庭购买力,侵蚀购房信心和市场预期。

综上,当前的房市既有"高价难买",也有"高利难贷",结构性错配正从短期压力演化为中长期的制度性困境。

下图显示美国各州房价的可负担性,分数区间为0-2,小于1表示该市场房价过高,普通收入难以负担,分数越低越负担不起。目前全部50个州该分数都小于1
图片

3,70年代楼市的韧性对当下的启示

回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高通胀和高利率环境,30年期房贷利率在1981年一度突破18%。尽管经济面临滞胀、股市低迷,房地产却表现坚挺:19701980年间,美国新建住宅中位价上涨约176%,房产被视为抗通胀的避险资产,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当时支撑房价的还有人口结构红利、土地及开发受限、税收优惠等因素。

相比之下,当前美国通胀预期在2.5%~2.8%区间,若高利率与流动性紧缩持续,房价确实可能受到结构性压制,部分区域库存增加带来局部调整压力;但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就业和信贷体系稳健,房地产市场未必会因库存上升而出现系统性泡沫破裂,更可能呈现价格高位横盘或温和调整的格局

4,深变量:"两房"私有化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最近,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关税政策和"大美丽法案"吸引了眼球,但是在住宅市场(包括单户住宅和出租公寓),一场可能更为深远的结构性变革正在积聚能量——那就是房利美与房地美可能脱离长达17年的联邦托管,重新商业化上市。特朗普在20255月下旬多次在Truth Social等平台表示,他"非常认真地考虑"让这两大房贷支持机构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以回应共和党内保守派对财政赤字的担忧,认为结束托管、推动上市,向市场卖出持有的大量"两房"股份将有望为政府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益,缓解财政压力。

房利美与房地美是美国住房贷款市场的核心支撑力量。它们通过从银行购买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为证券出售,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银行能够放贷给更多购房者,从而维系房贷利率的可负担水平。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两家机构因投资高风险贷款支持证券(MBS)而遭遇重大亏损。20089月,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宣布接管"两房",进入联邦托管状态。当时,美国财政部通过优先股购买协议向它们注入了1870亿美元资金,以稳定市场。如今,两家企业虽运转正常,季度盈余不断回报国库,却仍未脱离托管。
"两房"在过去7年的净资产增长水平
图片

如果房利美与房地美结束联邦托管、重返市场主导地位,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或将迎来深远变革。

  • 首先,若政府隐性担保削弱,MBS风险溢价将上升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可能从当前的6.9%升至7%以上,购房成本显著增加。

  • 其次,失去政府信用背书后,MBS市场流动性将下降,银行及贷款机构可能收紧审批标准、延长放款周期,抑制新房和再融资贷款发放。

  • 第三,房利美与房地美长期承担低首付、低收入和少数族裔购房贷款的政策性任务,托管解除后这些项目或被削弱,首次购房者和弱势群体将面临更高门槛和负担。

  • 若采用"混合模式"改革,保留部分政府担保,则可降低市场冲击,同时激发贷款产品创新(如灵活期限、可调利率等),提升市场多样性。

这四大路径揭示了美国住宅市场未来数年面临的结构性变量:利率水平、贷款供给、购房可及性,和产品创新,将共同重塑投资逻辑和市场格局。因此,未来的贷款结构可能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信用+政府托底"的混合体演化,为风险定价逻辑注入新变量。

5, 地产新局下投资人的策略路径

对于身处转折周期的投资人而言,应从利率、现金流、政策窗口、杠杆策略,与改革路径五个维度,制定更稳健的配置策略。

1)利率回落窗口,小步入市

若美联储在2025年底前小幅降息,按揭贷款利率短期内或回落至6.3%6.6%。分批配置较低杠杆的自住房与租赁型住宅(特别是在高租金回报区),当利率重返历史低位时进行再融资优化。

2)处于改革迷雾中,配置租赁现金流资产

当前不确定性下,建议关注租金收益型资产。优先选择租金上涨弹性强的市场,以抵御利率与政策波动。

3)把握首购族与补贴项目红利

观察"两房"改革进度,特别注意地方及联邦对首次购房者的专项支持计划,投资首购导向的楼盘、社区基金,即可享政策托底。

4)杠杆与利率策略

当前高息环境下,优选固定利率贷款,将杠杆控制在50%以下,以留出空间对抗利率上行或政策波动带来的融资成本弹升。

5)密切监控改革路径与市场信号

若完全取消"两房"的担保迹象增强,建议切换为地产债权或MBS 基金等结构型产品,对冲利率上行风险;若政策确认对"两房"采取混合模式与隐形政府信用担保,则可加码自住房与核心租赁资产。

结语:不是盲从买卖,而是基于趋势的谨慎布局

华人买房热的降温,本质上是对"高利率压制、供需错配,与政策重构"三重压力的理性反馈。对投资者而言,这并非泡沫破裂,而是一场围绕融资结构、政策激励,与资本流动的长期博弈。在这样一个转型周期中,投资制胜的关键不在于追逐短期涨幅,而在于能否识别趋势拐点,建立跨越周期的稳健配置框架
更多资讯+彼岸小助手beyondfamily

更多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这一政策落地,一半人都被日本拒之门外了!

周三7月16日晚上19:00,我有一场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预约,直播间见!一夜变天!成本或涨5倍?! 周三7月16日晚上19:00 ,我 有一场 直播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 预约 ,直播间见! 一夜变天!成本或涨5倍?! 500万日币的资本金或许不能取得经管签了!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