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投资一直是华人移民最青睐的资产配置选项,但近两年热度明显降温,见下图:中国人买家历年购买美国二手房的总金
1,房市现状:高位趋缓、分化加剧
截至2025年6月,美国住宅市场整体呈现"高位趋缓、分化加剧"的态势。2025年4月,中位数房价升至41.4万美元,同比增长1.8%。不过,房价涨幅已明显放缓,摩根大通等机构预计全年涨幅约3%或更低,市场整体"基本停滞"。
库存方面,4月供应量达4.4个月,同比增加20.8%,为两年来最高,但仍低于6个月的平衡水平(市场上有可供6个月销售的房源通常被视为供需平衡的状态),显示市场供需仍旧紧张但略有缓解。首次购房者占比持续下探,仅为24%,创历史新低,购房可负担性降至数十年来最低水平。
首先,高利率环境是最核心的压力源。自2022年以来,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按揭贷款利率从3%左右迅速攀升,持续徘徊在6%~8%,目前仍处于6.5%至7%的高位,极大地抬高了购房成本,导致许多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需求被迫观望。与此同时,过去几年房价累计涨幅巨大,2020-2024年间全国房价涨幅高达85%,部分大城市及近郊甚至翻倍,进一步加剧了"收入-房价"错配。
此外,政策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构成重大挑战。特朗普政府正在推行的限制移民政策预计将减少建筑行业约30%的劳动力,导致施工用人成本上升;而对钢铁、木材等建筑材料加征关税,也将直接提高建造成本。与此同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放缓,与就业压力加大的预期,都可能削弱家庭购买力,侵蚀购房信心和市场预期。
综上,当前的房市既有"高价难买",也有"高利难贷",结构性错配正从短期压力演化为中长期的制度性困境。
3,70年代楼市的韧性对当下的启示
回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高通胀和高利率环境,30年期房贷利率在1981年一度突破18%。尽管经济面临滞胀、股市低迷,房地产却表现坚挺:1970至1980年间,美国新建住宅中位价上涨约176%,房产被视为抗通胀的避险资产,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当时支撑房价的还有人口结构红利、土地及开发受限、税收优惠等因素。
相比之下,当前美国通胀预期在2.5%~2.8%区间,若高利率与流动性紧缩持续,房价确实可能受到结构性压制,部分区域库存增加带来局部调整压力;但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就业和信贷体系稳健,房地产市场未必会因库存上升而出现系统性泡沫破裂,更可能呈现价格高位横盘或温和调整的格局。
4,深变量:"两房"私有化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最近,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关税政策和"大美丽法案"吸引了眼球,但是在住宅市场(包括单户住宅和出租公寓),一场可能更为深远的结构性变革正在积聚能量——那就是房利美与房地美可能脱离长达17年的联邦托管,重新商业化上市。特朗普在2025年5月下旬多次在Truth Social等平台表示,他"非常认真地考虑"让这两大房贷支持机构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以回应共和党内保守派对财政赤字的担忧,认为结束托管、推动上市,向市场卖出持有的大量"两房"股份将有望为政府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益,缓解财政压力。
如果房利美与房地美结束联邦托管、重返市场主导地位,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或将迎来深远变革。
首先,若政府隐性担保削弱,MBS风险溢价将上升,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可能从当前的6.9%升至7%以上,购房成本显著增加。
其次,失去政府信用背书后,MBS市场流动性将下降,银行及贷款机构可能收紧审批标准、延长放款周期,抑制新房和再融资贷款发放。
第三,房利美与房地美长期承担低首付、低收入和少数族裔购房贷款的政策性任务,托管解除后这些项目或被削弱,首次购房者和弱势群体将面临更高门槛和负担。
若采用"混合模式"改革,保留部分政府担保,则可降低市场冲击,同时激发贷款产品创新(如灵活期限、可调利率等),提升市场多样性。
这四大路径揭示了美国住宅市场未来数年面临的结构性变量:利率水平、贷款供给、购房可及性,和产品创新,将共同重塑投资逻辑和市场格局。因此,未来的贷款结构可能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信用+政府托底"的混合体演化,为风险定价逻辑注入新变量。
5, 地产新局下投资人的策略路径
对于身处转折周期的投资人而言,应从利率、现金流、政策窗口、杠杆策略,与改革路径五个维度,制定更稳健的配置策略。
1)利率回落窗口,小步入市
若美联储在2025年底前小幅降息,按揭贷款利率短期内或回落至6.3%–6.6%。分批配置较低杠杆的自住房与租赁型住宅(特别是在高租金回报区),当利率重返历史低位时进行再融资优化。
当前不确定性下,建议关注租金收益型资产。优先选择租金上涨弹性强的市场,以抵御利率与政策波动。
3)把握首购族与补贴项目红利
观察"两房"改革进度,特别注意地方及联邦对首次购房者的专项支持计划,投资首购导向的楼盘、社区基金,即可享政策托底。
4)杠杆与利率策略
当前高息环境下,优选固定利率贷款,将杠杆控制在50%以下,以留出空间对抗利率上行或政策波动带来的融资成本弹升。
5)密切监控改革路径与市场信号
若完全取消"两房"的担保迹象增强,建议切换为地产债权或MBS 基金等结构型产品,对冲利率上行风险;若政策确认对"两房"采取混合模式与隐形政府信用担保,则可加码自住房与核心租赁资产。
结语:不是盲从买卖,而是基于趋势的谨慎布局
更多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