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KIT 96 I 芝大转学录取:艺术生逆袭全美Top11,源自对电影和哲学的双重热爱!

为自己留下容错空间

图片


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4-25Fall美本转学学员C同学,本申请季成功斩获芝加哥大学录取。


🏫C同学目前就读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大一,通过对电影研究&哲学方向的深入探索和浓烈兴趣,以及在文书中阐述充分的转学理由,最终打动了芝大的招生官。


今天主页菌采访了C同学带来最新录取经历分享,比如为何想从艺术类院校转到综合大U?认为自己被芝大录取的原因有哪些?申请季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C同学录取档案


# 申请背景:

🎯 GPA3.94/托福114/SAT1550

💡 申请电影研究、哲学方向


# 主要活动和奖项:

📚 Brown Motion Picture

📑 RISD校刊发表

🎥 3部独立电影

📢 ins艺术账号运营

🗂️ 个人网站BLOG

🏅 2023釜山国际艺术节银奖

🎬 其它电影节获奖


01

为何想从艺术院校转到综合大U?

高中第一轮申请的时候主要申请的都是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Visual Arts/Fine Arts),但是由于录取结果不是很理想,我就选择了先去罗德岛设计学院上大一。


高中阶段我在探索专业、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哲学也充满了兴趣,所以很想在大学期间可以读艺术+哲学双专业,这是我一直以来更倾向于综合类大学而非艺术学院的原因,也是我转学的主要动机。


艺术学院相较于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更注重技术训练。在RISD的第一学期我的大部分课程都在工作室中,需要我花大量的时间画画、探索Mix-media、拍摄视频等等,这也导致了我几乎没有时间去读自己想看的书。


虽然画画技术和动手能力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学校对创作的时间要求有点填鸭式,很难平衡我对学术、哲学的兴趣。



图片
C同学绘画作品


02

如何确定选校的?

得知被录取前后的心情如何?

我一直觉得文书是了解一所大学很重要的渠道之一,芝大向来以烧脑的文书而著称。


新生申请的时候我虽然没有申请芝大,但是我也看过芝大当年的Extended Essay Prompts,这些奇奇怪怪的文书题并没有让我觉得头疼,相反我很享受解答每一个prompt的过程:


它们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看待世界如何运转的全新视⻆。


所以芝大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鼓励哲学式思考的地方,这是我喜欢芝大的一大原因。


在进行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比较了我申请的电影研究专业每所学校的课程表。即使申请的都是同一个专业,但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的⻛格。


比如UPenn就有很多关于电影的商业运作这方面的课程,而UChi则开设了许多Poetry and Film/Straight Line Sensibility等这类较为理论性的,讨论电影哲学、电影本体论的课程,还有其它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特别鲜明的特点。


经过很多轮比较,我觉得芝大的Cinema and Media Studies和我喜欢的⻛格最契合。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很现实的一点就是芝大是为数不多在转学阶段提供ED轮次的大学,所以为了将录取的概率最大化我选择了TED UChi。


三月底UChi TED放榜刚好是我春假结束后的第一天,整个假期我都在期待和忐忑之间反复切换。


看到Congratulation后的第一反应说实话并不是激动和开心,最深的感触就是终于走完了这个超⻓的申请季,付出终于被看⻅了,这一天真的等了好几年。


图片


03

如何确定申请方向的?

围绕申请方向做了哪些活动?

虽然高中申请的时候我申请的是视觉艺术专业,但我的作品类型其实并不太符合传统意义上的Visual Arts作品集要求。


其中我最满意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项目都是电影(实验影像+舞蹈电影),Drawing和Painting则非常少。


后来申请季复盘的时候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兴趣:"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包含了很多媒介。


当前我最喜欢也更想深耕的是Cinematic Arts,所以直接申请电影相关的专业会比视觉艺术/纯艺更适合我。


于是我确定了我的第一意向专业和第二意向专业分别是Cinema and Media Studies(电影媒体研究)和Philosophy(哲学)。


规划老师还建议我将Visual Arts(视觉艺术)作为一条辅助性的方向,所以我的活动列表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


1️⃣电影研究方面


✅独立电影项目


高中期间完成的独立电影项目,是我转学活动列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一共有三部5分钟左右的电影短片(实验影像、舞蹈电影),都是由我自己负责编剧、导演、美术、拍摄,以及剪辑的,其中一部从前期的概念启发到最终成片耗费了将近一整年的时间。


对我来说电影制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同时也是我学习、探索哲学的一种方式。


✅布朗电影社团


大一第一学期我在布朗大学电影社团(Brown Motion Picture)担任了其中一个剧组的产品设计负责人,负责电影美术相关的工作。


这个社团是藤校最大的学生电影社团,每学期一共拍摄四部短片,需要面试才能参加(面试的时候我提交了我高中的两部电影作品)。


整部短片从选⻆到首映一共历时三个月多,每个周末基本都要花一个整天,筹备前期布景以及在拍摄过程中配合演员进行道具调度。


2️⃣哲学方面


✅RISD校刊发表


高中的时候我就一直担心没有论文发表/写作奖项会是自己的一个学术短板,所以大学期间我拿自己艺术史课的期末论文尝试投稿了RISD的校刊,很幸运地入选并发表了。


我的这篇paper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确实能够展现我的批判性思维,而且是同一期内入选的22篇文章中唯一一个大一学生投稿,所以我觉得在我的申请中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图片
C同学校刊发表


✅Performative Lecture


在三士渡老师的建议下,我在去年圣诞假期间组织了一次Performative Lecture,类似于一场用我的作品为线索串联的博尔赫斯读书分享。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可以说我对哲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作品。


图片


3️⃣视觉艺术方面


在规划老师的建议下我还在ins创建了自己的艺术账号和个人网站,分享自己在罗德岛创作的作品和构思。我还把高中和RISD所有的作品,汇总排版了一个作品集提交给了大学。


虽然这次我不再申请视觉艺术,但我觉得ins账号和艺术作品集也体现了我在艺术创作、哲学思考方面的持续性日常化积累,对我的申请形象塑造很关键。


04

你认为自己被录取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申请的时候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艺术,但从来没有想过我具体想做什么工作,以及想通过艺术去改变什么。


过去一年我将自己对艺术的兴趣聚焦在了Cinematic Arts,也对本科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这些思考都被我写进文书中了,或许这就是我最终能获得录取的关键原因。


比如,我在文书里很明确的提出了我的最终目标是从事电影制作,现阶段选择Film Studies而不是Film Production是为了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深度,这两点在我看来对于电影创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当前稀缺的并不是漂亮的画面/高端的技术,而是温度与深度并存的叙事。


由此招生官可以看到,我并没有将大学当作"终点",而是一个能托举我走得更高更远的"平台"。让大学看到自己的需求和相应的⻓线规划+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我还在文书里提出了比较创新性的一点,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在了电影的form(放映/观看方式)而非电影的content(故事内容)。


我认为电影的观众是艺术观众中最被动的群体之一,因为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的建筑空间和放映模式都大同小异。


电影总是在放映前就进入了完成时,观众无法参与到影片的生成过程中,这种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的背后是导演对观众的叙事暴力,一种不平衡的知识权力结构。


这便是我希望去改变的,我想把电影还原为"an experiment of the act of watching"去研究,寻找Meta-cinema的可能性。


我觉得自己给出了一个有一定理论支持和创新意义的具体研究⻆度,这一点在我的文书中应该是比较出彩的。



图片
C同学创意作品


05

与三士渡的合作体验如何?

我是通过同学介绍了解到三士渡的,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


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喜欢"想"但往往也止步于"想"的人,但招生官需要看到的却是我"做"了什么。


我的规划老师听说我对博尔赫斯的作品很有想法,并且在RISD有相关的产出,就建议我组织了一场 Performative Lecture,把这种高度个人化的想法和作品转化成了一个公开的活动。


这个lecture我后续剪辑成了三段视频也传到了社交平台上交给了大学。


我觉得三士渡还有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学员可以自主匹配和自己聊得来、专业对口的文书老师。我的文书老师就是学哲学的,而且是Brown的,所以我在罗德岛上学参加的Brown X RISD的活动她都非常了解。


虽然我后来撤回了布朗的申请,但是在我写Brown Why School的时候老师也给了我很多针对Brown Open Curriculum选课的建议,很有帮助。



图片
C同学绘画作品

06

申请季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对未来的申请者有什么想说的?

最深刻的事就是最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学校有校刊发表这个机会,是我的艺术史教授建议我去投的。


当时因为我第一个艺术史quiz没考好,我很焦虑我的GPA,我去约了教授的office hour。老师人非常好,不但给我加了一分,还听我讲了我对本雅明(德国哲学家)"光晕理论"的不同理解。


她建议我的期末论文就写这个主题,鼓励我去投稿RISD的校刊,并且主动提出来可以帮我指导修改。


本身我其实在课堂上并不算很活跃,和老师互动不多,但是通过这件事我和教授就熟悉了很多,第二学期很顺利地找她给我写了推荐信。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遇到了困难一定要主动解决,不要自己一个人过度焦虑。所以我想对未来的申请者说:不论是留学还是以后的生活,努力的同时对自己也要有容错空间。


如果那次quiz我考了满分,我就不会去约office hour,大概也不会有机会在校刊上发表文章。


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任何事发生了便是发生了,思考怎么解决就好了,也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加拿大省长集体"造反"?安省要自批工签,阿省拒收难民!

加拿大乱成一锅粥了,大家快趁乱喝两口! 点击上方 【 ↑ 蓝字/星标】 关注我们,获取 最新移民资讯 2025年7月23日,为期三天的加拿大省长大会在安省亨茨维尔召开。 原本聚焦"经济复苏"的会议,却演变成一场针对联邦移民政策的集体声讨。 01 省长会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