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
每到六月,留学圈总有一件全民参与的大事要发生——那个大家"年年骂,年年还要看"的QS该发榜了。
今年,也就是2026世界大学排名将在北京时间6月19日公布。
但是菌菌发现,QS官网已经悄悄更新了排名方法,并且引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指标「国际学生多样性(ISD)」。
这波操作又对世界大学排名产生哪些影响呢?
这次引入的新指标International Student Diversity (ISD),可以看作是对原有的「国际学生比例(ISR)」的升级。
不仅要看学校国际生的比例,还要看国际生国籍的多样性。
根据QS的解释:
"如果一所院校吸引了相当数量和多样化的国际学生,这表明该大学具有积极的声誉,并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将在文化交流、更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校友多样性方面带来好处。
如果毕业生带着积极的体验回到祖国,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未来的潜在学生,这种优势就会得到强化。这构成了全球参与视角的一部分。"
好消息是,今年国际学生多样性这一项还是非加权指标,也就是不参与排名。
最终的排名指标及权重为:
坏消息是…参考QS之前的排名变动,恐怕明年开始就要实打实影响全球排名格局。
到了那时,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呢?
P.s. 本猜测仅供娱乐,如有押中纯属巧合,祝大家的梦校排名都能Up Up Up!
英国、欧洲大学又美滋滋了,新指标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被看作是对本土体系的"隐性支持"。
毕竟在走两步能跨三个国家的地方,国籍集邮不要太容易:
英国顶尖高校,比如UCL、帝国理工、爱丁堡、KCL国际生来源国动辄超百个,且虽然我们总是"体感"中国学生多,但从数据上来看,占比约在20%左右,单一国家学生比例不会太夸张。
如果国际生多样性指标在2027年增加权重,借着全球招生多样性的优势,帝国理工、UCL、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大学的排名可能还要再往前走一走,或许布里斯托敢梦一个Top 50,谢菲尔德有望重回Top 100。
同为英联邦体系,但新加坡及香港地区的大学普遍存在一个"致命短板"——
别看它们的国际生比例高,但中国大陆学生占比太太太太高了。
举个例子,根据香港大学2024年度数据报告,2023-2024学年本科新生中,内地学生在非本地生中占比高达63.4%。而如果看研究生的话,23Fall港大商学院内地学生占到了非本地学生的92.4%。
所以一旦该指标未来加权,这些名校的排名恐怕将面临下滑风险。
新加坡那边,小地瓜网友锐评:说好一起手牵手,你却提前来布局。
虽然也依赖中国、印度等亚洲生源,但澳洲高校整体国籍分布相对更广,与香港和新加坡可能会受到的冲击相比,它们的表现可能会更有韧性。
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2023年数据,中国大陆学生在全澳国际生中的占比约为20.7%,不像港新那般夸张。
而且别忘了,澳洲这几年排名上升迅速,可是吃透了QS改革的红利。
可持续性(占5%): 2025年全球TOP 50中澳洲独占6席。
国际研究网络(占5%): 全澳高校跨国合作论文比例达54.3%,远超全球均值42%。
就业成果(占5%): 澳洲高校的就业成果平均得分为82.3 分,显著高于全球均值65.7 分,尤其在雇主声誉和校企合作维度优势明显。
有了这些优势指标做缓冲,澳洲稳一稳还是可以的…吧。
最后我们再来看美国大学。
虽然在QS的游戏中,美国大学一向"充值不到位",排名几乎没眼看。不过由于美国高校众多,各校情况不尽相同,新指标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
哈佛、耶鲁等顶尖私立大学国际生来源覆盖100+国家,且中国学生占比通常控制在10%-15%。且国际生分布在人文、社科、理工科等多个领域,可以避免单一学科的生源集中。
不过部分STEM生源集中的理工科学校以及亚洲学生比例较高的公立大学,可能就会暴露短板了,是谁菌菌在这里就不点名了
关于QS排名
以及引入的新指标
你有什么看法
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