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家放心,后台的问题我都会认真看,并且会尽量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文章的形式来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类似情况的朋友。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了解情况,我直接把这位朋友的原话转述给大家,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
他目前在美国读博士,预计2026年5月毕业,专业是电子工程(EE),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在无线通信(5G/6G)的应用。他之前已经提交过NIW(国家利益豁免)的申请,并且PD排期日是2023年3月。
学术方面,他目前有14篇文章,其中6篇是第一作者,引用次数是120次,审稿经历有21次,全部是IEEE相关的,包括15次会议审稿和6次期刊审稿。
他现在的主要困惑是,觉得自己目前的背景是不是太弱了,现在尝试EB1A是否可行?他希望能在毕业前拿到绿卡(combo卡)。
他也咨询过其他律师,律师都建议他等到引用超过200次之后再提交EB1A,建议他再等等。所以他想问问我,到底多少引用次数再去尝试EB1A比较合适?
另外,他还想了解一下NIW和EB1A的petition letter(申请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之前找文书机构写过NIW的申请信草稿,他问我是否可以自己DIY,直接用之前的NIW草稿改改就提交EB1A?他还说自己对EB1A了解很浅,希望我不要见笑。
看完这位朋友的提问,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焦虑和渴望。人在异乡求学,想要尽快拿到绿卡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
而且,EB1A作为一步到位拿绿卡的"快速通道",确实吸引力十足。但是,EB1A的门槛也是出了名的"高冷",不是人人都能企及的。
那么,这位朋友目前的条件,到底适不适合冲EB1A呢?我的第一反应,可能有点直接,甚至略显"扎心"——现在条件确实太弱了,完全不值得尝试。
我知道,这个答案可能不太中听,但这是基于我对EB1A多年经验的判断,也是为了避免这位朋友盲目乐观,浪费时间和金钱。
为什么说"太弱"呢?咱们得先搞清楚EB1A的本质。EB1A,全称是"Alien of Extraordinary Ability",直译过来就是"具有杰出能力的外籍人士"。
关键词是"杰出能力",什么叫"杰出"?不是优秀,不是良好,而是要"extraordinary"——非同寻常,鹤立鸡群!
说得更通俗一点,你要证明你在你的领域里,是顶尖的,是少数的,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是受人尊敬和认可的。
EB1A的移民标准,说白了,就是要证明你已经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级别的人物了。
虽然移民局没有明确规定EB1A申请者必须达到多少引用次数、发表多少文章,但实际上,在审核过程中,这些客观指标,尤其是引用次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
回到这位朋友的情况,电子工程(EE)专业,研究方向又是热门的机器学习,这个领域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可想而知。
120次的引用,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当然已经很不错了,说明你的研究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如果放在EB1A的申请背景下,坦白说,真的不算突出。
尤其是在EE、CS这种"卷"到天际的领域,引用几百上千,甚至几千上万的大佬比比皆是。120次引用,可能连"入门级"EB1A的门槛都够呛能摸到。
当然,引用次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EB1A的申请还需要提供其他方面的证明材料,来佐证你的"杰出能力",比如:
获奖情况:有没有获得过国际或国内的重大奖项? 会员资格:有没有成为重要专业协会或组织的会员?(需要是只有杰出人士才能加入的) 媒体报道:有没有媒体对你的工作成果进行过报道? 原创贡献:有没有做出过原创性的、重大的科学、学术或艺术贡献? 领导作用:有没有在重要机构或组织中担任领导或关键职务? 评审经历:有没有担任过专业期刊或会议的审稿人? 高薪:你的薪资是否远高于同行水平? 商业成就:有没有在商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艺术展览/演出:在艺术领域有没有举办过重要的展览或演出?
EB1A的申请,需要满足以上十条标准中的至少三条,才能初步具备申请资格。但实际上,移民官在审核的时候,并不会简单地"数星星",满足三条就一定能过。
他们会综合评估你的整体背景,看你提供的材料是否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你的"杰出能力"。
这位朋友目前列出的信息,审稿21次确实是一个亮点,但仅仅依靠审稿经历,再加上120次的引用,想在竞争激烈的EE领域申请EB1A,成功率真的非常渺茫。
与其现在"硬着头皮"去尝试,大概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沉下心来,继续积累,提升实力。
那位律师建议他等到200次引用之后再提交,这个建议是比较中肯的。当然,200次引用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但至少是一个相对更稳妥的目标。
引用次数越高,越能说明你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引用,也越能体现你的学术影响力。
所以,对于这位朋友来说,我的建议是:
先不要着急递交EB1A,继续专注于科研,争取在毕业前把引用次数提升到200次以上,甚至更高。
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其他的"加分项",比如争取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参与更重要的科研项目,争取获得一些有分量的奖项,或者尝试在工业界寻找一些机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既然这位朋友已经有了NIW的PD排期日(优先日),那就更不用着急了。PD排期日是锁定你移民申请"排队顺序"的重要日期,有了PD,即使现在不提交EB1A,以后等条件成熟了再提交,排期日仍然可以沿用之前的,不会浪费时间。
至于这位朋友问到的NIW和EB1A的petition letter的区别,以及能否用NIW草稿DIY EB1A。
这两者之间的petition letter,区别非常大!NIW的petition letter,重点在于论证你的研究成果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你的研究方向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即使你现在的成就还不够"杰出",但你的研究未来可期,对美国有好处,所以可以豁免劳工证,让你直接申请绿卡。
而EB1A的petition letter,则完全是另一个思路。它需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你过去和现在的"杰出成就",用各种有力的证据,"硬碰硬"地证明你已经是你所在领域的"顶尖人物"。
EB1A的petition letter,更像是一份"个人成就报告",需要条分缕析,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每一项成就都要"掰开了揉碎了"地去论证它的"杰出性"。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远高于NIW的petition letter。
所以,千万不要想着用NIW的草稿"照猫画虎"地DIY EB1A!
EB1A的申请,真的不适合DIY,尤其是对于背景相对较弱的申请人来说,更需要专业的移民律师团队来为你"量身定制"申请方案,精心撰写petition letter,精准把握申请的"脉搏"。
好的律师,不仅能帮你"锦上添花",更能帮你"化腐朽为神奇",把你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你的申请成功率。
最后,再给这位朋友一个小建议,也是一个"小技巧"——可以尝试找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互相引用一下彼此的文章。
当然,这种引用要建立在学术价值的基础上,不能为了凑引用而"乱引"、"尬引"。
合理的、有策略的互相引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引用次数,尤其是在前期"原始积累"阶段,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等你引用次数达到200次以上,再认真考虑EB1A的申请,把握会更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