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全球正在进行一场财富大迁徙

◎本文作者 | 值得姐
最近,财新杂志上出了一篇封面文章《全球富豪大迁徙》,里面聊到一大动态:在各国税务改革开始后,新的全球财富腾挪迁移正在进行。


而当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英国的税改:从今年4月起,他们将终结延续226年的非居籍居民(Non-Dom)税收优待

废除后,只要是移民到英国的外籍人士,在4年内可以使用原政策,4年后就适用就全球征税政策,不移民的富人也是如此。

之前我们的文章《刘銮雄又跑路了,在"头等舱"的他看到了什么?》中,就讲到了大刘为了躲避这个新税制,降价出售他在英国的大量资产。

恒理(Henley & Partners)去年的财富报告也显示,2024年超1.08万名富豪离开英国,外流速度达到"每48分钟一人"

这座昔日的避税天堂,因新政要求富豪四年后为全球资产纳税、遗产税率飙至55%,瞬间沦为资本的"风暴眼"。  

印度IT巨头印孚瑟斯继承人阿克苏塔·穆尔蒂(也是英国前首相的夫人),曾因Non-Dom身份每年省了210万英镑税款,如今也不得不重新布局家族资产。

富豪们正在用脚投票,缩短居住时间、抛售房产,只为避开税务居民的标签。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富人的游戏,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全球财富迁徙的方向,一个很显而易见的数据就能证明这点:

英国这次的税改,会充盈英国的国库,让政府变有钱,根据官方预测预测,Non-Dom取消后,每年可增加约27亿英镑的税收。

但同时会影响就业市场:裁员风险变高、就业机会减少智库机构亚当·斯密研究所称,新政将导致富人投资和消费减少,英国未来六年内预计有2.3万个工作岗位消失。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场单纯的避税游戏,而是生存策略的彻底重构。

税务是高净值家庭
配置资产的首要考量

资产达到百万美元的高净值家庭,在考虑全球分散的时候,首当其冲的考量就是税务。毕竟挣来的钱如果大部分要上缴国家,还是让人肉疼。

像这次英国的税改,便会彻底改变不少富人的财富结构。刘銮雄跑路就很能说明问题,有机构估测,他若保留英国资产,每年可能需多缴上亿港元"富人税;

而目前富人们针对海外税务的大迁徙,全球税务信息共享的CRS,以及遗产税是其中考量的大头。

CRS的信息共享就让全球征税的国家有更多征税的机会,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加拿大等,对税务居民(国际定义,一年在该国/地区生活累计满183天的个人)早已采用个人所得全球征税制度。

如果富豪是身在国外,但国籍或永居在这些国家,他们就可能面临双重征税的风险。

在过去,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税务体系复杂等原因,富豪避税、逃税的事时有发生。但随着各国税务部门加强合作,特别是AI的普及,会大大提高税务稽查的效率,富人们的全球资产再也无所遁形。

中国是从2018年开始参与到CRS信息交换系统的,根据财新的报道,共与80个税务主管当局交换了信息,其中就包括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税务局官网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向中国分享了101.5万个中国税务居民在澳大利亚的金融账户,金融资产总余额322.96亿澳元(约合1489.54亿元人民币)。

另一个大头就是遗产税,这个税种因为在中国还没有,所以在过去经常被富人们规划资产和身份时忽略掉,从而突然被追缴很多税。

这当中,美国和日本是最容易出错的。

美国对遗产税是18%~40%,起征点为1400万美金,超出的部分,每100万美元会征收40%的税,某些州甚至有州方面的税。

日本的超额资产会课10%~55%的税,免税额只有3000万日元+600万日元X继承人数,如果在基础税额扣除完还有剩余6亿日元以上,就会对剩余部分课55%的重税……

富豪们被迫在透明化浪潮中寻找夹缝。而税务需要跟身份规划分开考虑,不然一些富人会因为不了解而被课重税。

比如如果一个家庭的资产量巨大,但为了孩子的教育,想要配置美国绿卡。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分工,为资产量小的个人配置(比如配偶或者孩子),而主资产持有人保留中国身份。

当然,富人们也手握大量"避税工具箱"——有人通过意大利的"固定年费"换取海外资产免税,有人将伦敦豪宅换成迪拜的摩天楼,更有人设立不可撤销信托,将财富锁入"税务隔离舱"。

因此,在英国开始提高税务要求后,富人们就在寻找新的低税洼地来保值资产。

资产正在流入这些地方

迁移似乎就是富人们的宿命,他们手握大量资源,就想尽办法去利益最大化。这个过程中,他们追逐的不仅是税率,更是安全与机遇的交汇点。

大西洋彼岸,特朗普的"金卡计划"为富豪打开另一扇门:500万美元换美国永居,瞄准的不仅仅是老钱或者富裕阶层,还有科技公司的高精尖人才们。

然而,金卡如果没有配套对富豪减税的优惠,其吸引力也只能说是一般。

瑞银报告显示,超三分之一家族办公室计划加码北美资产,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北美资产的安全和稳定性有保障。

而亚洲的双子星——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以零遗产税、家族办公室激励政策,持续吸纳跨境财富。

但最大的光环,其实落在了中东的一个酋长国——迪拜

我们这里准备了一份迪拜2024房产报告,详细分析了迪拜楼市在过去一年的表现,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理回复【迪拜报告】即可领取。


2024年,阿联酋以6700名高净值人士流入量登顶全球,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吸纳1.2万亿美元资产——零所得税、联通欧亚非的地理枢纽,让沙漠之城化身"避税乌托邦"。

据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数据,2024年其吸纳的1.2万亿美元资产中,超六成来自为避税迁徙的家族办公室。

连英国精英教育的象征哈罗公学,也宣布2026年进驻迪拜,印证了财富迁徙的深层逻辑:哪里对资本微笑,哪里就是新家园。
  
为什么迪拜会吸引富人和财富迁徙?

首先,最锋利的武器是近乎"无税"的税收政策——无个人所得税、无遗产税、无资本利得税。

对于资产遍布全球的富豪而言,这意味着一座天然的"税务隔离舱"。富人们特别喜欢的那种感觉:"在这里,我的每一分钱增值都只属于自己。"

这里的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还并非简单的免税区,而是一套精密设计的资本运作体系。

它允许100%外资控股,公司法沿用英美普通法系,甚至设立独立法院解决商业纠纷。一位将家族办公室迁至此地的印度富豪形容:"在DIFC,我的资产像被装进防弹玻璃柜,既安全又透明。"  

更隐秘的优势在于信息屏障。方才提到的CRS将全球税务信息透明化时,迪拜作为非CRS积极参与者,为富豪资产蒙上一层"保护罩"。

尽管OECD多次施压,但迪拜仍坚持有限度的信息交换,这种"战略性模糊"成为高净值人群的隐形盾牌。  

第三,迪拜拥有非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同时还是个基建狂魔

从迪拜出发,8小时航程可覆盖全球三分之二人口。这种地理优势让富豪既能坐镇中东遥控欧洲业务,又能借道东南亚开拓新兴市场。俄罗斯能源巨头将总部迁至迪拜后,其高管坦言:"在这里,我早上面见欧洲客户,下午连线亚洲团队,深夜还能敲定非洲订单。"  

基础设施的完善则将实用性转化为吸引力。杰贝阿里港作为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配合自由区政策(外资100%控股、零企业所得税),吸引超1万家企业入驻,贡献迪拜1/5的GDP。

此外,阿联酋航空的年均5000万乘客流量,不仅带动旅游业(2024年游客超2000万),更成为迪拜的"空中广告牌"。

全球最高楼哈利法塔、人工棕榈岛、室内滑雪场都在这,也意味着迪拜不仅是财富的秀场,更是娱乐服务至上,全方位满足富人的需求。

迪拜的危与机

迪拜政府对地缘政治的中立姿态,加上阿联酋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稳定机制,使其成为动荡时代的"金融避风港"。

俄乌冲突后,迪拜房地产市场迎来一波俄罗斯富豪抢购潮;

一位在此购置岛屿的欧洲富豪说:"当世界陷入混乱时,这里的稳定比黄金更珍贵。"  

大量富人的资产将涌入,必然会推高房价。彭博社便报道称,根据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的报告,2025年,迪拜的房价可能上涨8%。


然而,迪拜并非完美乌托邦。5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文化隔阂与隐性社会规则,也让部分西方富豪望而却步。

迪拜的成功源于税收、地理与政策的"黄金三角",但其依赖资本流动性的经济模式暗藏风险。

全球税务透明化(如CRS)可能冲击其避税优势,而过度依赖房地产或导致市场饱和(2028年新房供应已排期)。

然而,迪拜也在不断加强自我革新,如元宇宙自由区、AI监管沙盒,显示其持续吸引资本的野心。

但对真正目标明确的资本而言,这些不过是"富贵病的小小代价"。正如一位税务顾问的总结:"富豪们要的不是宜居,而是'利居'——哪里能让财富安全膨胀,哪里就是应许之地。"  

进入2025年,在大动荡之下,全球财富版图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富豪的迁徙,既是避税策略,更是对经济安全、法治文明与代际传承的终极投票。

对于迪拜楼市过去一年的表现,以及未来的趋势,智谷国际联合全球知名房地产咨询公司Knight Frank(莱坊),将在3月29日联合举办一场线下沙龙,坐标【北京】

在沙龙中,你将获得:1、专业咨询公司对迪拜房产市场的最新研判;2、迪拜黄金签证的规划和注意事项;3、优质迪拜资产的分享。

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回复【迪拜】,即可免费报名!因为是限量活动,我们会收少许留位费以确保帮您留位,到场即退。

-广告-

参考资料:

- 财新周刊,《最新封面报道|全球富豪大迁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凌晨,美联储重磅来袭!特朗普再次炮轰鲍威尔:也许应该我去!

美联储宣布:决定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 重磅消息! 当地时间18日,即北京时间6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 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之间不变。 这已经是 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连续第四次决定维持利率不变了,消息出来后,特朗普炸了。 要知道,此前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