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三次落选中国院士,95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致敬!

默默耕耘终将收获硕果累累

图片
2025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名单。
94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当选外籍院士。这是继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她再次站上国际学术舞台的顶峰。
图片
(首先,先说一声恭喜屠老,这对于屠老来说无疑是一种褒奖和肯定)
简单来总结一下屠呦呦女士的成就和经历:
屠呦呦  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 1955年,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 1959年,参加卫生部为期2年半的中医培训,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
  • 1969年,接受"523"抗疟药物研究项目,任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抗疟药研制。此后,领导团队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展开实验研究。
  • 1971年,屠呦呦团队首次获得对鼠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 1972年,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为此她以身试药试验安全性。
  • 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同年,合成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此后,带领团队对青蒿素转入更深层次研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
  • 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 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图片
她创造性地从传统中药材中提取抗疟有效成分,为全球公共健康事业作出划时代贡献。其科研历程展现了科学家执着求真的精神品格,相关成果至今仍在拯救数百万生命。‌
通过系统改造传统中药材提取工艺,建立起完整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发体系。该成果使疟疾死亡率下降47%,亚非地区年均病例减少22亿。‌在90年代发现抗药性问题后,时年81岁仍牵头成立青蒿素研究中心,构建pH值调节给药新方案。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她曾三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均未成功。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不禁反思:一个以中医药为起点、挽救数百万生命的科学家,缘何在本国屡遭冷遇,却在海外备受尊敬?

图片
▎为什么屠呦呦当不了院士?

为什么一个能拿诺奖、救活数百万人的科学家,却三次无缘中国科学院?难道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评论也有替屠老打抱不平的。
"中国的院士不是申请,得推荐图片"
image.png
也有人科普:中国科学院院士入选,需要有三个硬性规定,即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在推动中国科学事业方面的贡献极大,还要有热爱国家忠于人民的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工作者们一旦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绝对是一生的最高的荣誉。
(中国的评选在论文、年龄、学位等分硬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
image.png
并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的前三次评选也失败了,第四次才顺利入选。当时的原因也是卡在评选标准上,比如论文。当时就有很多人吐槽说有的大学教授发表了不知道多少国际论文,最终顺利当选两院院士,实际上是"论文专家",而他的实际研究成果有多大贡献呢?
而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没有任何先例可言,从哪里也找不到依据,完全是自己发明的。哪种人更应该评为两院院士呢?
图片

图片
▎"四唯"体制的误伤

长期以来,中国科研体系高度依赖量化指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这样的语境下,屠呦呦处处"吃亏",比如:

  • 其代表性成果以集体名义发表,署名次数不多;
  • 学历为本科学士,未满足博士"硬门槛";
  • 长期工作于中医药领域,不在"硬科学"核心赛道;
  • 缺乏主流院士"朋友圈",未能获得稳定提名资源......

图片
屠呦呦的研究偏向应用型,而非理论原理的突破。在很多评审专家看来,青蒿素虽救人无数,却不够"原创""深度"。相比之下,那些提出理论模型、定律公理的研究,更符合院士评选的"学术想象"。
还有人提出:屠呦呦的核心科研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而"院士评选体系"的标准化构建却始于1990年代后。这种时空错位,使得她的成果在评选时既缺"新鲜度",又难补"材料短板"。
反观诺奖与NAS评选,更注重贡献本身的影响力、历史地位与公共价值,不囿于学历、头衔和年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性肯定。

图片
▎中美教育理念的分野:
▎谁在培养"问题解决者"?
屠呦呦的成功,是她个人坚持问题导向思维的胜利。而这种思维,在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正日益稀缺。

我们天天都在说「中美教育」有多么不同,但具体不同在哪些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中美两种教育范式的底层逻辑⬇️
图片
1."标准答案" vs "自由探索"
中国基础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强调标准答案和快速复制,培养的是"知识掌握者",美国教育体系更重视过程体验、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培养的是"问题解决者"
屠呦呦在面对"青蒿煎煮无效"的失败时,没有继续按部就班,而是逆向思考古籍文字,主动突破传统做法,引入现代化学方法。这种能力,源自对思维自由的训练,而非对规则的服从。
划重点!
然而,我们也不应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并不是说哪一种教育模式就天然更优或更劣。
教育是深受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系统工程。中国的应试教育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记忆力的锤炼和基础学科的系统化上具有强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竞赛中屡获佳绩。
相反,美国的宽松制度虽然更利于激发创造力,但也存在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问题——比如不少美国成年人无法准确说出中国的位置,甚至连本国的州府名称都不清楚
图片
教育的多样性,正如科研的多路径。关键不在于复制某种制度,而在于能否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屠呦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两种路径在她身上奇妙融合的体现——既有基础的中医药知识积累,也有敢于突破常规、跨界融合的科研胆识。
2."统一评价" vs "多元路径"
在中国,教育与科研评价体系高度集中且标准化。
从高考选拔到大学录取,从研究生入学到职称评定,往往沿着一条"标准化成功轨"展开:学历、论文数量、头衔、奖项……构成了一整套几近封闭的闭环体系。偏离主轨道者,往往很难获得制度资源和社会认同。
高考分数线没达标,你基本不可能通过一封love letter或者背景经历获得一个offer,更不可能随随便便因为一个特长就降低申请门槛。
屠呦呦的经历正体现了这一困境。她并无博士学位,也鲜有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长期未担任学术机构重要职务。尽管她在实际科研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却始终难以跨越"标准评价体系"的门槛——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正是典型体现。
划重点!
与之对比,美国在学术与人才评价上更强调路径的多样性。以社区大学为起点、通过转学进入顶尖学府的例子比比皆是;越来越多学生选择 Gap Year 或转专业、跨领域学习,自主设计科研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成长曲线。像史蒂夫·乔布斯、马拉拉、马斯克等公众人物,都曾走过"非主流"路径。
在这样的环境中,像屠呦呦这样专注、扎实、默默耕耘的科研者,往往更容易被识别和激励。即便在事业初期缺乏"漂亮履历",也可能通过成果导向的科研资助机制获得持续支持。这种评价逻辑的核心在于:不以形式化资历作为筛选起点,而是更关注实际能力、长期潜力与问题导向。
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放任,也不代表没有门槛。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同时包容多样路径、又有效识别真正贡献的评价体系。屠呦呦式的科研者,不该被某种"标准化简历模板"所埋没,也不该成为系统盲区的偶然"幸存者"。
正如网友评价的"科学贡献不该被条框束缚。她用一株青蒿撼动世界,却难破体制藩篱。真正的荣耀在实验室里,在患者康复的笑容中。"
image.png

图片
▎当代留学生的两难
▎留下来,还是回来?
屠呦呦未曾留学,但她的遭遇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普遍焦虑:无论走到哪里,都面临着"错位"与"不被理解"。

留下来——身份焦虑与结构天花板
在美国,尽管许多中国学生能力出众,却在职场晋升、科研资源分配中处于边缘地带:例如某些科技领域因中美博弈受限签证、被排查背景; 教授岗位被"本土优先"政策占据; 华人科学家常因"国家安全"被调查,冤案频出。
哪怕成绩斐然,也可能因国籍、肤色被设限。
回国——高学历贬值与身份污名化
回国后,留学生往往遭遇"海归不如土鳖""镀金党""崇洋媚外"等标签,尤其当中美政治摩擦上升时,这种情绪更容易演变为对个体的敌意投射。
这类情绪虽不代表主流,但折射出一种危险的社会心态:将个体努力污名化为"立场问题"。
图片
更深层的问题是:留学生在中美两种体系中,始终是"他者"。留子熟悉中式教育成长体系,但又接受西式学术训练;在中国显得"太西化",在美国又"太中国"。这种身份漂浮感,让许多人长期处于心理断裂与文化分裂状态。

图片
▎谁来定义"成功"

屠呦呦三次落选中国院士,却毫不妨碍她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她没有名校光环,却做出世界级贡献。这种反差,发出一种强烈讯号——我们该重构"成功"的标准了。
真正的教育,应当让不同背景的个体都有可能走向卓越。唯有打破"精英轨道垄断",尊重多样性,才能激发更多"非典型天才"的涌现。
在全球公共健康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家,而非堆砌"学术生产指标"的论文工厂工人。
所以屠呦呦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伟大的科研成果,可能来自没有博士头衔、没有留学背景、甚至没有社交资源的人。只要制度愿意张开怀抱,多样化的奇迹就不会是偶然。

图片
▎让不同的花自由绽放

一株青蒿,因为她的坚持而改变世界;一个人才,因为她的坚持而改变科学史。
她的贡献被诺奖与美国科学院认同,却三次与中国院士头衔擦肩而过。这并非某个评委的失误,而是系统设计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依然要问: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科研体系,是在筛选"既得话语圈"的延续者,还是发现真正有能力的人?
我们的社会,是否能给年轻人多一种成长的路径、多一种成功的可能?
真正的伟大,无需加冕。真正的教育,是成就那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非制造能打擂台的头衔冠军。
图片
一株青蒿,两种命运;一种精神,无需认证。这才是我们应守护的教育底色。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认为是什么出了问题?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END-

图片

尘埃落定!特朗普签令:正式启动解散美国教育部


加大力度! 藤校教授持H-1B探亲返美遭强行驱逐; 三华男无面谈凌晨被送到北京…


美国疯了: 将全面禁止中国留学生获得签证?真的假的...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后悔没早知道!大一新生这样准备,少走90%弯路~

看完这篇,你的大一比别人领先半个学期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83%的留学生需要3-6个月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 事实上,大部分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问题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准备来化解,即使再怎么不适应,也至少能有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