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娃都能靠自力更生高位接盘
◎ 文章来源:Miki粥
有个国际学校的朋友跟说我说,这两天面试的小孩有问题的越来越多,而且还出现低龄化。
深挖原因,她发现很多家长只看成绩,甚至把小孩当成「生产成绩」的工具,从来没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对待。
认识一个小孩,父母都是大学教授。
从小就为教育做了精心规划:三岁开始学钢琴,小学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初中的时候被送进当地最好的公立中学,因为英文好,在校内小有名气。
但别人不知道她数学很一般,根本卷不过公立里的学霸。
家里给她找了最贵的老师一对一学奥数,但就是学不会,为此经常被爹妈骂。然而骂也骂不出来成绩,高考名校无望,爹妈咬了咬牙把她送到了加拿大。
15岁到加拿大无依无靠,住的寄宿家庭也很冷漠,生病只能自己烧开水喝。她跟爹妈吐槽换回来的永远是一顿骂:家里花钱送你出国,一点儿苦都吃不了?
她只能死撑,一边苦学一边吃抗抑郁药物缓解焦虑,体重因此也从100斤长到了180斤。就这样熬了5年熬到头,拿下爹妈梦寐以求的藤校offer,专业还是她原本不擅长的理科…
然而就在爹妈以为happy ending的时候,她偷偷选好了加州一个连排名都没有的学校,去读神学。
她说,想到父母得知消息时脸上绝望的表情,心里笑出了一朵花。
有的是盲目选错了专业,有的一路被父母各种安排,进了名校后失去了拐杖,自己不会走路了。
根据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所有四年制美国大学中,学生能在6年内毕业的比例只有60%,公立大学是57%。私立的非盈利大学好一些66%,私立盈利大学只有32%,毕业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
读的专业不喜欢,都是爹妈的喜好,毕业了也不想从事相关的工作,怎么办?只能在家待业。一边啃老一边重新找方向…
我有个名校毕业的朋友,活跃在精英圈里是个角色,人脉资源不是一般的强。从小就小孩教育上面下了重注,牛小起步,小升初当妈的通过努力把娃定向投送到了六小强之中…
本来这样读下去挺好的,但才读了一年,她身边名校的同学朋友就卷起了送娃出国热,把美高美初当成一条卷名校的捷径。
朋友也按捺不住,把小孩送进了一所美高。之所以选这个学校,是因为毕业生不少藤校大U,听说还不卷。
当时她不知道,保住升学率的都是华裔印度裔,在校外辅导班里早卷上了天。
朋友卧佛了三年,直到要申请大学才发现小孩成绩过于普通,藤校大U肯定是没戏,挑来挑去也只能进了个前50的学校。
本来这样也挺好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但选专业的时候家长又天真了一把,为了能让小孩选个喜欢的方向,动用人脉关系,把他送到各种公司去实战体验。
其中有一家YC做科技投资,动动嘴皮子就是几亿美金。十几岁的小孩根本抵御不住这种挥金如土的诱惑,觉得这也太刺激了,课程都没看上啥就选了经济。
谁想到进了校门就哭了,经济专业跟挥金如土没有半毛钱关系,天天都是上各种理论课,枯燥且无趣,读得苦哈哈的。
一度闹着要转艺术类专业,朋友不同意,一方面觉得折腾一方面也盼柳暗花明,毕竟经济比艺术好找工作。
四年大学小孩熬得不行,毕了业不找工作在家赋闲了好几年,最近听说在申硕,又要去读艺术专业了…
高知家庭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小孩送进了教育的高地,结果呢?有钱有资源的二代们纷纷倒下了…
我曾见识过一个帝都高端局,里面的家长人均清北,不是三代名流就是手握上市公司,小孩都被精心规划过,都有海外名校傍身,毕了业不好好找工作,有的画画有的编曲,美名其曰搞创业,月收入不过一两千块…
精英家庭拥有最前沿的认知、最好的资源、最多的选择,还有最强的基因,按理说该培养出一批社会的中流砥柱,但——
过度追求学业的目标;从小精密地搞学业规划;用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把小孩和现实生活隔离…
导致下一代的人生目标极其单一,除了听从父母的安排,考上一所好大学之外啥都没有了,一旦这个目标倒掉或达成,他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