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关税风暴再起,中美再度硬碰硬
最近,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话,把中美贸易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他不仅亲手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永久关税",还追加钢铁、铝制品关税,并威胁未来将扩大至更多行业。
最关键的是,他面对企业是否会因此涨价,消费者会不会买单,直接撂下一句话:
"我不在乎,他们涨价就涨价吧,大家会买美国车。"
这波"加关税"操作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实打实落地执行:4月2日整车关税开始生效,5月3日起,连发动机、变速箱、电气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也要加税。
关税全面升级:从整车到零件,一个都不放过
特朗普的加税方案涉及范围之广、打击面之广,几乎把所有外资汽车都卷了进来:
• 整车:从4月2日起,所有外国制造汽车加征25%永久性关税。
• 零部件:5月3日起开始加征25%关税,范围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电气系统等关键部件。
• 钢铁铝制品:关税统一为25%,取消此前对部分国家的豁免待遇。
• 例外条款:美加墨协议内符合规则的部分零件暂时豁免。
受影响最大的包括日系、德系车品牌,甚至不少美资车企也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摩根大通预计,这波政策将推高车价平均11%,每辆车贵上几千美元。
中国出招:有反制,更有转型升级
面对这场"关税战2.0",中国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更成熟、更系统的应对方式。
1. 精准加税反制
从3月10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多类商品加征关税:
• 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
• 大豆、高粱、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乳制品:加征10%
这些都是美国最依赖中国市场的出口品,打的就是要害。
2. 主动去美依赖
•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欧盟、拉美等国家深化合作。
• 实施"国家采购"制度,自主决定进口来源,提升资源调配灵活度。
• 对进口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减少对单一国家依赖。
3. 倒逼技术自立
中美摩擦的外部压力,也加速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从新能源车到人工智能、从生物科技到高端制造,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兴行业快速成长,出口结构也在悄然转变。
马塞诸塞州农民聚集抗议特朗普政府对相关项目的削减与冻结。
反噬效应来了:美国出口断崖式下滑
想通过高压政策压制中国,结果美国自己先"骨折"。
1. 出口数据大跳水
• 棉花对华出口下降近80%
• 大排量汽车出口下降70%
• 液化天然气出口下降40%
• 半导体设备出口下降33%
2. 农产品卖不动了
中国本是美国大豆、牛肉、水果等农产品的重要买家。如今,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一些地区农民破产率创下近年来新高。
全国黑人农民协会主席公开表示:特朗普把农民当成谈判筹码,最后苦的是我们。
3. 能源出口也崩了
美国的LNG产业也受到重击。中国买家已经连续40天没有从美国采购液化天然气,而这一领域曾是中美贸易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美方急于进行出口资质更新,但中方迟迟未给回应。
4. 科技产业受冲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而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正在逐步被削弱。美企不仅失去了最大市场,还要面对高企的原材料成本和客户流失的双重压力。
贸易战不是"降维打击",而是"双输博弈"
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持久战,不但没能抑制中国的增长,反而让美国自己失了阵脚。
•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达到6882.8亿美元;
• 中国对美顺差为3610.32亿美元,反而比贸易战前还高;
• 美国GDP因贸易摩擦损失0.5%,约30万个岗位流失。
而中国这边,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地位更加稳固,出口市场更加多元,新兴产业稳步增长。可以说,贸易战成了倒逼中国"进化"的触发器。
脱钩不是现实,合作才是出路
特朗普说:"我们会得到格陵兰岛。是的,100%。"这话听上去更像是幻想,而现实中,美国正在面临农产品滞销、能源出口停滞、车价飞涨的真问题。
中美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你给我技术,我给你市场;你给我资本,我给你制造。这个体系的稳定,才是全球经济的稳定。
如果一定要"脱钩",那就是谁先走,谁先痛。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特朗普的这一波"加税冲锋"到底能走多远?欢迎畅所欲言。
➕关注公众号, 才能及时获取所有实用干货哦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