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解析。
2025年7月4日,一则新闻引发广泛热议:据加拿大移民部(IRCC)向CTV News证实,在过去十年中,加拿大共批准了17,600份有犯罪记录人士的入境豁免申请。
这份数据一经发布,立刻在舆论场上引发震动——
有人担忧:"加拿大是不是在放松移民门槛?"
有人质疑:"难道有案底也能堂而皇之来加拿大?"
还有人表示愤怒:"这不是在拿国民安全冒险吗?"
甚至有人直言:"这程序就是个笑话。"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移民部真的就如此"圣母"吗?这种政策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将为大家解答。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获批入境加拿大?根据《加拿大移民与难民保护法》第36(3)(c)条款规定,外国人若曾在境外因刑事犯罪被定罪,将被认定为"刑事不准入"(criminal inadmissibility),无法入境加拿大。但这并不等于"终身拒绝入境"。
IRCC允许申请人通过"刑事康复(Criminal Rehabilitation)"机制,向政府递交"豁免申请",申请"洗白"过往,以此重新获得入境资格。
这类申请适用于以下情况:
申请访问签证、学签、工签或永久居民;
有过刑事记录(即使是轻罪);
距离刑罚执行完毕至少5年以上;
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自己已"改过自新"。
IRCC强调,这项政策不是对犯罪的原谅,而是一种基于法律标准、严格审查、个案处理的"合规程序"。
加拿大移民部IRCC发言人Remi Lariviere在回应质疑时表示:
审核重点包括:犯罪的性质与严重程度、是否有再犯风险、刑期执行情况、社区支持、悔改表现等;
一旦通过,仅意味着该人"不因犯罪记录而被拒绝入境",并不自动获得签证或永久居留身份;
成功率约为70%,其余20%遭拒,10%撤回。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豁免成功者",其犯罪行为属轻微、非暴力、无社会风险,并不构成加拿大公共安全威胁。
CTV的报道指出,过去十年中:
共有25,350人提交刑事豁免申请;
其中约17,600人获得批准;
但IRCC未公布这些人的原籍国、具体罪名或签证类别。
这一数据模糊性,给部分媒体和公众留下了"加拿大欢迎有前科移民"的错误印象。
但事实是:
很多申请人只是为了将来入境扫清障碍;
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如酒驾、过期狩猎执照)也算"刑事记录";
犯罪行为发生地在国外,判罚标准各异,是否真正构成"严重威胁",还需加拿大法理审查。
有趣的是,加拿大的"刑事豁免"制度其实比美国更严格。
加拿大移民律师Chantal Desloges指出:美国更关注"道德败坏罪"(crimes of moral turpitude),例如欺诈、性侵、暴力;加拿大采取"一刀切"做法——只要有刑事定罪,就可能被认定为不准入,不论罪行轻重。比如,一起"醉驾"案件,在美国几乎不会影响入境,但在加拿大却属于重大不准入因素,必须申请刑事豁免。
虽然"有前科"听起来刺耳,但刑事豁免制度存在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家庭团聚:许多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的配偶、父母因旧案阻碍团聚;
特殊人才入境:表演者、运动员、专家顾问等因年轻时轻罪记录无法入境;
主动改过群体:不少人仅为"清除不良记录",并不急于入境,但希望将来无阻;
正如律师所说:"听到'外国罪犯'这几个字很吓人,但大部分申请人只是做错了事的人,不是危险人物。"
这项制度的核心逻辑是:人有改过的机会,社会有评估机制,国家有底线和弹性。
其实,在当今全球反移民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加拿大能坚持以法治原则、个案审查、维持公共安全的同时给予改过者机会,本身就是对"移民制度人性化"的一份坚持。
当然,公众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制度也需持续透明、完善、问责。但一刀切地排斥所有有前科者,只会让制度变得僵硬和不公。
我们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更精准筛查风险?如何让信息更透明?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给人改正与重新开始的可能?
如果你或你的亲友因早年的错误而对移民加拿大望而却步,也许现在是时候重新了解这项制度了……
联系我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