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工作稳定,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在问:就这样了吗?半辈子忙忙碌碌,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却忘了自己想要什么。
那一刻,我突然很想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偶然的一次聚会,听朋友聊起移民美国的事儿。他说有个项目叫EB-3非技术移民,不需要你多牛的学历,也不用多高的职位,只要身体健康,没啥不良记录,45岁还能赶上末班车。
我当时听了半信半疑,毕竟这年纪,很多人都在想着退休,我却动了重新开始的心思。
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公提起这事儿,他笑我:"你还真敢想啊,都这岁数了,跑美国干啥?"可我知道,他眼神里也有点跃跃欲试。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在超市当过收银员,后来开了个小店,他呢,在厂里干了二十多年,修机器修得一手好活。年轻时也幻想过出国闯荡,可日子一忙,梦就搁浅了。
现在想想,45岁不算老,身体还硬朗,孩子也大了,翅膀硬了能自己飞,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查了资料才知道,EB-3这个项目其实挺接地气。申请条件不复杂,就是得等个八九年排期。
八年后,到了美国,得去一家鸡肉加工厂上班,干满一年,全家就能拿绿卡。
工作内容听着不花哨,流水线上切鸡肉,分拣鸡骨头,再打包好,时薪15美金。
说实话,我俩一合计,觉得这活儿虽然累点,但上手不难,跟我们在国内忙活的那些年比,也不算啥。况且,两个人一块儿干,一年下来,赚的钱还能把办理费用cover掉,多出来的还能攒点小存款。
刚开始决定的时候,心里七上八下。毕竟等八年不是小数目,八年后的我都53了,还能适应新生活吗?
可转念一想,这八年我也不会闲着,可以慢慢准备,学点简单的英语,把身体养好,等到了美国,起码还有力气拼一把。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是我和老公一起的冒险。我们俩这些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到了那儿,互相也能有个照应。
孩子知道这事儿,第一反应是惊讶:"妈,你俩这是要出去过第二春啊?"后来他也支持,说美国空气好,生活节奏慢,去了还能多活几年。他这话半开玩笑,可我听着却挺暖心。
的确,移民这事儿,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想给家人多一条路。万一以后他想出国读书、工作,有我们在美国,多少是个依靠。
申请递上去那天,我俩坐在沙发上,盯着手机里的确认邮件,愣了好一会儿。老公拍拍我肩膀,说:"八年而已,眨眼就过去了。"
是啊,回头看,这半辈子不也就眨眼间的事儿?年轻时忙着养家糊口,没时间想太多,现在总算能为自己的心跳一回。
这几年等着排期的日子,我开始想象未来的模样。听说那边的鸡肉厂活儿虽然流水线,但环境干净,规矩也严,干活累是累,可下班后能喘口气。
我跟老公说,到时候咱俩下了班,去附近的小镇转转,喝杯咖啡,看看美国人怎么过日子。他笑我异想天开,可我知道,他也憧憬着那样的画面。
我们甚至聊起过,等拿了绿卡,攒点钱,去趟拉斯维加斯,或者开车沿着公路跑一圈,看看大峡谷的风有多自由。
当然,也不是没担心过。毕竟到了45岁,体力不如年轻人,流水线上的活儿能不能坚持下来?万一身体吃不消怎么办?可我安慰自己,怕也没用,怕就不做了吗?
再说,美国的医疗条件比国内强,平时注意点,应该不会有大问题。最差的结果,无非是干了一年后回国,至少我们试过了,不留遗憾。
朋友听说我要移民,有的羡慕,有的劝我:"这岁数了,折腾啥啊,国内多安稳。"
我笑笑没争辩。安稳是好,可我不想让安稳变成生活的全部。人这一辈子,总得有几次为自己而活的冲动吧?我不想等到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再后悔没迈出这一步。
现在,申请已经走上了正轨,八年听起来长,可一天天过下来,也没那么难熬。我开始学着用手机软件记单词,每天晚上跟老公练几句英语,笨拙得像小学生,可我们乐在其中。
偶尔也会聊聊那边的鸡肉厂,想象自己站在流水线前,手脚麻利地切鸡肉的样子。他逗我说:"你那刀工,估计能当车间明星。"我回他:"那你也别拖后腿,分鸡骨头可得快点。"
移民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为了变得多有钱多成功,而是想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45岁,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下半场的开始,可对我来说,更像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幕。
EB-3非技术这条线,门槛不高,等得起就能走得下去。或许,等你到了45岁,也会发现,人生才刚刚开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